为深入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有序推进为培养后备人才设置的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的教学工作,2025年10月29日下午,人大马院举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课程集体备课会,承担教学工作的10余名教师参加备课活动。会议由课程教学团队主持人邱吉教授主持。
会议依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核心示范课程建设》申报书的主要内容,逐项研究细化落实举措,从教学内容优化、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创新到考核方式完善、如何回应学生关切等方面展开讨论。

学院副院长宋友文教授传达了上级部门相关要求,指出该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生必修课,已获批学校研究生核心示范课程,对培养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意义重大,后续将严格按照申报书规划推进建设工作。在教学安排上,当前课程采用分模块讲授模式,由两位教师组成一组搭档授课,课程最后阶段将安排学生进行成果汇报,以此检验学习成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邱吉教授介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课程入选“2025—2026学年研究生核心示范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等作出的调整进行说明。
刘建军教授表示,教学需从整体上把握多个核心维度,帮助学生建立课程认知:既要涵盖教材修订背景、修订过程、修订思路,以及教材体系构建、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也要明确教学目标、提炼课程精髓要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蕴含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系统阐释思政课教学的 “道”“学”“术”,让学生形成对课程的完整认知。
何虎生教授认为,要从大历史观角度,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讲清楚课程的主题和主线。同时,需系统剖析清朝统治瓦解、北洋政府衰亡、国民党被人民抛弃的历史脉络,深刻把握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逻辑线索,并从方法论层面阐释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过程、基本规律、历史功绩与未来走向。
欧阳奇教授认为,要聚焦教材发展,在课程设置、课程变革、教学要求、素养培育及教学方法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需精准把握课程精髓要义。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思政课教师,应结合自身授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心路历程,让教学更贴合学生需求,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慎萧教授建议,推进课程建设需聚焦关键环节:一方面要注重课程各环节的有机衔接,通过系统梳理教学论与方法论的内在逻辑,让教学流程连贯顺畅,避免环节断层;另一方面需科学做好时间分配与节奏把控,重点厘清教材论与方法论的授课边界,规避内容交叉重叠问题,保障课程建设高效有序推进。
学院副院长王衡教授认为,课程从“教材论”到“方法论”、从“道”到“术”的设计体系完整,是提升课程吸引力与针对性的有效实践。他建议,教学需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的特点,严格遵循几门思政课统编教材最新版的基本精神,从教材逻辑与实操层面为学生提供更多指导;同时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以及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梯度承接,同时还就课题经费的使用与分配提出了具体建议。
张苗苗副教授认为,需关注学生的学科背景与专业差异,在理论讲授、教学实战训练及成果展示之间做好平衡。
单文鹏副教授认为,该课程自2018年开设以来,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起底式改革、课程体系革命性重塑”的重大突破。
教学团队结合本次研讨成果,将进一步打磨教案、完善教学计划,确保精准对接课程建设要求,高质量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切实提升课程的育人实效与教学质量。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