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南北相会,京城论道。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同各兄弟高校的交流互鉴,协同推进高校青年理论宣讲工作建设。2025年1月1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与东南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围绕高校学生宣讲团建设问题展开了学习交流。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团长刘志铭主持,双方团员代表参加本次交流会。
对话会开始的第一项,由东南大学党委研工部教师田爽健作嘉宾致辞。田老师首先对博士生宣讲团的热情招待表示感谢。随后,他从总体上介绍了东南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的建设情况和发展现状,并从宣讲心得、宣讲经验、宣讲技能三方面提出了本次北上调研交流的主要任务,表达了致力于加强双方共学共建共享,扩大青年之音,阐扬时代之声的深切希望。
进入对话会的第二项议程,首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团长刘志铭介绍博士生宣讲团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他表示,博士生宣讲团自2019年成立以来,建立起跨学科专业、跨学段层次的讲师队伍,成员宣讲、职能双肩挑,现建立课程中心特色部门,积累经典课程200多门。校内承担党课团课的讲授任务,校外辐射高校宣讲联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基层,同时,博士生宣讲团依托长假期前往各地宣讲、交流、调研,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探索实践育时代新人。
随后,东南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团长张剑宇也介绍了东南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的发展历史和组织架构。他表示,东南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自2022年成立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始终坚持“学创新理论,行至善致远,传青年心声,育时代新人”的讲学宗旨,将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融入其中。自2024年3月改革以来,明确“发挥工科优势,服务大国重器,讲好东大故事”的核心理念,以及“日常工作制度化,理论宣讲规范化,校际交流常态化,社会实践精品化”的工作重心,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调动工科院系积极性,宣讲科研故事。
对话会的第三个议程是两校宣讲团示范宣讲。首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副团长嵇睿作题为《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的示范宣讲。他从Sora给自身生活带来的变化入手,遵循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直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发展历程娓娓道来,深入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新”不仅源自“新”的背景,更表现于“新”的形式,并具有“新”的内涵。最后他提出“新质生产力方兴未艾,需要青年人进一步努力发光发热”。
随后东南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丁子桓作题为《文能设计绣图,武能上山采菌》的示范宣讲。她以传统彝绣向文创彝绣转型为轴,以绣娘刘子萍、丁兰英的故事为例,展现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东大实践。丁子桓认为在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闪耀着东大青年踔厉奋发的身影,“他们”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可以是任何名字,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
示范宣讲结束后,两校老师同学围绕“高校学生宣讲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这一议题展开自由交流,就当前理论宣讲中创新宣讲形式、提升宣讲质量、发展初创团队、制定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凸显宣讲特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收获了很多启发,达成了诸多共识。
最后,刘志铭在会议总结时指出,在宣讲团的综合建设中,要把提升课程质量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特色、专业优势、成员特长,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干中培养讲师素养、提升课程质量,同时要统筹资源配置,抓住宣讲新风口,走出校园,走向广大青年。东南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表示认可,并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两团的交流与合作,青年理论宣讲对话会圆满结束
博士生宣讲团成立以来,始终积极同各高校开展联学共建和主题宣讲。通过五年多广泛深入的交流互鉴——院校合作更紧密了,朋辈情谊更深厚了,宣讲技能更精熟了,思想眼界更开阔了,实践行动更实在了。
未来,博士生宣讲团仍将坚持发挥“青年对话青年、青年影响青年、青年引领青年”的持续带动力,持续加强同兄弟院校的高效协同与互促共进,在各类联学联讲活动中积极发出人大青年声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