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2021年11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线上顺利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百年党史探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党委副书记朱岩老师、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学院张雷声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明凡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久高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朝峰教授出席论坛,校内外三百余名研究生参加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岩老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致辞。她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积极支持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和青年学子表示衷心的感谢。她表示,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的形势,对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新的部署。恰逢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举办本届论坛,更具有特殊意义。她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是不容易的。关于如何做好这门大学问,王易教授分享了五点心得体会:一是向原著求真知,二是向历史求真知,三是向时代求真知,四是向人民求真知,五是向世界求真知。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宣读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以《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百年探索与创新》为题作报告。张雷声教授首先指出,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实践史也是思想史,思想史以实践史为基础,实践史可以上升为思想史。其次张雷声教授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经济思想的关系,初心使命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时期,引领经济思想的发展,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后,张雷声教授从具体历史发展过程出发,阐述了历史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三大创新成果,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新的飞跃。

    在优秀论文主题报告和专家点评环节,八位优秀论文的获得者代表就各自论文进行分享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卫玮岑以《论习近平大历史观与中共党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为题,他指出习近平大历史观来源于优良家风的潜在塑造、从政生涯的历练锻造、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构建中共党史学学术体系,需要正确看待和评价党史的主题主线与主流本质,处理好主次关系、古今关系、内外关系。山东大学博士生杨修文作了题为《政党责任: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基点——基于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视角》的报告,他认为政党责任是由政党能力、政党制度、政党文化为核心构成要素,以实现政党政治关系体系的调整与优化为核心要义的概念范畴。为人类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是政党责任的价值意蕴,政党权利、政党法治与党建格局构成了政党责任的实践基点。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明凡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一一予以点评。她在肯定两篇论文的选题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观点的表述具有新意的同时,也指出了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她建议同学们在写作时要突出问题意识,论断要准确,体现自己关于这一问题的原创性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勾宇威以《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题,她指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了中国留日知识分子,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部分中国留日先进知识分子完成了从爱国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转变。武汉大学硕士生赵颖作了题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制的建设研究》的报告,她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革命任务的转变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的职责产生了一些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地方党委制的组织形态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久高研究员点评了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他在肯定两篇论文的选题和论证分析的同时,也指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他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时能进一步提升文字功底,注意学术规范,避免“一逗到底”,在语句、语法方面有所提高,文章注释要规范统一。

    南开大学博士生刘云杉的报告题目为《数字、资本与时间的辩证法: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化批判路径》,他认为数字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新形态,对社会时间的组织、建构和塑造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这就需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深化时间批判的形式,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社会后果等层面对数字资本主义中的时间加以讨论。西北大学博士生徐艳以《中国共产党对劳动关系问题的百年治理——基于人的发展视角》为题,指出劳动关系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从人的发展阶段和人的发展内涵两个向度,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劳动关系的百年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给予点评。他肯定了两位同学的选题、文章观点及文章结构等,并提出了论文修改建议。他希望同学们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史、论、著结合的基础上聚焦现实问题,形成多维的、整体性的研究视野。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黄晓娟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源流考释与语义演变》的报告,她从概念史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词,指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运用和语义形塑经历了一个复杂演变的历程,这些历程变化也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中国化过程和特有的政治意蕴。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晴的报告题目为《生存之上:中国共产党早期烈士的生死观》,她指出在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涌现出一大批青年烈士。他们相较于同龄人,敢于将精神生命置于生存之上。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朝峰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两位同学的选题价值和问题意识,指出了两篇论文存在的不足。他建议同学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表述要清楚合适,突出逻辑关系。

    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使与会同学受益匪浅,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论坛到此圆满结束。

    当天下午,论坛举办三场分论坛。分论坛分别围绕“奋斗探索: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与历史经验”、“自信自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与发展创新”、“守正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开展研讨。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筹办的重要学术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论坛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一贯秉持中国人民大学尊崇学术的优良传统,为推动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