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前沿教师培训项目:《资本论》的四部手稿”第五讲成功举办

    6月26日下午,“国际前沿教师培训项目:《资本论》的四部手稿”第五讲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楼800会议室成功举办。讲座的主讲人是美国曼荷莲学院教授弗雷德·莫斯利(Fred Moseley),讲座主题为“《资本论》的第四稿:剩余价值生产的最终版本——《资本论》第1卷和第2卷”。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慎萧博士担任主持、经济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田佳禾、李彬担任翻译,来自校内外的三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莫斯利教授首先总结和回顾了第四讲的相关内容,他指出上一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反复强调“成本价格”在价值决定和生产价格决定中都是相同的,价值即为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的总和,而生产价格是同一个成本价格与利润的总和。因而教授认为,以此观点为基础,马克思理论中不存在“转形问题”。在对上一讲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后,莫斯利教授首先对接下来要讲解的《资本论》第1卷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在章节方面的差别之处进行了说明和解释。

    随后,莫斯利教授从《资本论》第1卷第二篇“货币转换为资本”部分开始进行详细讲解,他指出资本是《资本论》最核心的概念,资本被定义为货币——能够获取更多货币的货币,这与斯拉法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对资本的定义完全不同。接下来,教授对资本总公式中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理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工作日、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等内容进行了解释。教授认为,《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假设平均价格等于价值;而在第三卷的理论展开中,平均价格不再等于价值,前者的决定变为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但从第一卷到第三卷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解释始终是基于商品交换按照平均价格(或者“长期均衡价格”)进行等价交换这一假定进行的。同时教授在以劳资双方围绕工作日长度的斗争为例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西方主流经济学在重大现实历史问题上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如西方经济学认为工人在劳动和闲暇之间权衡来确定工作时长,仿佛工人有自主选择劳动时间的权力,这显然忽视了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为了缩短工作日而进行的各种抗争。

    在场师生积极与莫斯利教授进行互动与讨论,就劳动价值论中关于劳动时间和货币两种表现形式的不同、价值和价格、转形问题等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讲座最后莫斯利教授预告了第六讲即最后一讲的主要内容,第六讲涉及《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卷部分内容以及1867-1868年手稿的讨论,并对之前五讲内容进行简要总结,他表示希望和大家就关注或存疑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第五讲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现“国际前沿教师培训项目:《资本论》的四部手稿”系列讲座已进入尾声,让我们期待第六讲的精彩继续。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