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二——自信自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与发展创新

    2021年11月20日下午,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二——“自信自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与发展创新”在线上顺利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八位硕博研究生在分论坛上就自己的获奖论文做了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崎副教授出席论坛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成员张心恬担任主持人,校内外近50位研究生参与到分论坛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俞佳奇以《“人民谋幸福”话语考——以概念史为考察中心》为题,他认为“为人民谋幸福”其演进理路分为三个阶段。在经历孙中山的初探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形塑了“为人民谋幸福”的新含义。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耿直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出场逻辑与时代价值》的报告,他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出场逻辑是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为经验的历史依据,以当今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为背景的现实基础这三方面组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吕伟松的报告题目为《媒介框架视阈下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研究——以英、美、日主流报刊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报道为例》,他以媒介框架理论为基础,探究海外主流媒体报刊就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议题的框架呈现及其形象建构,从而为优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建设,赢得国际话语权提供借鉴。

    陈崎老师首先肯定了三位同学的论文选题和写作方法,并提出了论文进一步提升的建议。对于论文结论的生成,要思考概念界定是否清晰,选取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

    吉林大学硕士生曲秀玲作了题为《数字协商民主:优势、问题与优化》的报告,她指出数字协商民主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应推动多种数字协商民主形式融合发展,提升参与主体的数字协商民主能力与意识,加强数字协商民主安全治理保障,以此实现数字协商民主优质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叶得的报告题目为《构建美好精神生活: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题》,他认为美好精神生活在动态的实践层面包括求真、求善、求美,提出要以文化人、健康生活志趣培养、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吴智楠做了题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象的“自塑”与“他塑”》的报告,对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积极“自塑”形象与消极“他塑”形象,总结出二者之间具有受国际冲突、信息失真、认知差异等影响的内在张力,而这种张力的消解也使“自塑”与“他塑”之间产生自我调适。

    陈崎老师肯定了三位同学的文章结构,同时,他也建议同学们在写到措施时,可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在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时,可以进一步扩宽研究视野,挖掘问题背后更为深远的根源。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杨艺的报告题目为《符号学视域下纪念活动官方标识的认同建构》,指出纪念活动官方标识是国家意志和政党思想的物质载体,应拓展政党研究的微观层面和全新视角,高度关注新时代国家形象、中国人民形象和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王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意蕴——基于“共同价值”对“普世价值”的人类性超越》为题,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共同价值”与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两种价值观的主要交锋点的梳理,提出要打破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霸权统治,从而确立以“共同价值”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共同价值”。

    陈崎老师肯定了两位同学的学术功底和写作思路,也对与会同学的论文努力方向提出建议,他希望同学们在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念的阐释,更重要的是要与实践结合,使理念的效果能够得到现实的支撑。

    分论坛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分析研究,并聚焦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热点问题中。在报告交流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交流,并根据老师给出的论文提升建议,总结反思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收获颇丰。至此,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二分论坛:“自信自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与发展创新”圆满结束!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