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数字化时代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

    2022年11月20日上午9点,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数字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平台系列学术讲座之“数字化时代与社会治理”在线召开。本次讲座以“数字化时代与社会治理”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9位专家学者、200多名师生在线参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清华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首先代表学院致辞。陶文昭指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化”研究越来越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信息化时代劳动价值论、高精尖数字化技术传播等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陶文昭表示,他本人对于数字化相关问题也非常感兴趣,曾经围绕“数字化社会主义”、“数字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电子政府”、“电子民主”,“信息技术公共政策”等进行过一系列课题研究。今后,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数字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平台将围绕“数字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数字化时代意识形态舆情”、“数字化技术手段”等专题继续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随后,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着“数字化时代与社会治理”主题分别进行了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以“有限技治:一个智能治理的分析框架”为主题,阐述了在主张“科学第一但不唯一”的科技谦逊主义基础上的“有限技治观”,即自然科技成果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刘永谋指出,智能治理的威力在于它能把各种治理社会的科学技术综合起来,但在智能技术治理社会的过程中会出现“伪治理”现象,同时为了应对“反治理”的现象我们应该使得智能治理处于某种动态的阈值。最后我们应该在“有限技治”的观点基础上,对智能治理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

    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以“从商谈伦理到界面伦理:数字及其正义的基础”为主题,回顾了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理论,指出随着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分离,人们交往、对话过程中的伦理正义问题逐渐引发关注,但如今当我们进入数字信息时代,决定主体间在数字世界里的“虚体际关系”的不再是话语,而是“界面”。蓝江指出,在数字平台的界面空间之下,重点不在于人们是否按照约定俗成的政治正确的话语来对话和行事,而在于这些主体是否按照数字底层协议的方式来行为和言说,最重要的关系不是主体和主体之间关系,而是现实主体如何通过界面的中介进入到那个新的数字空间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石教授以“数字经济与公平正义”为主题,探讨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到底是公平还是不公平等问题。通过阐述“人工智能的普遍使用将引发大规模失业潮”、“免费的数字劳动催生大量数字资本”、“零工经济中劳动关系模糊”、“数字经济中不正当竞争”等四个方面的现象,李石指出,尽管数字经济中存在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因素,但不可否认,数字经济中存在着系统性的不公平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制度设计,加强对数字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失业救济,并通过数字税等制度手段来促进人们对于数字经济利润的分享。

    接着,本次讲座进入专家评议阶段。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段伟文研究员指出,首先,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治理是基于数字化的数据之上的治理,因而便存在“基于数字数据的治理及其叙事”这样一个问题。对待数字数据等数字技术,不能是简单的行政治理逻辑与数字工具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探讨怎么赋予数据以意义、怎么赋予技术以价值。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处理技术化的社会系统内在的服务社会的终极目标与系统自身繁衍发展的目标之间的矛盾。最后,数字化时代日益成为一个技术媒介时代,我们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认识这些数字技术媒介带来的公平与不公平,需要探索建立在数字媒介基础上的治理方式的内在运行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文继荣教授指出,目前理工科学术界对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关注重点主要在于科学技术的效率优化问题。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人类自身的能力,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等技术已经运用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未来将出现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社会。但是,智能社会治理除了包含如何运用智能数字化技术来治理社会以外,将来还会涉及如何治理智能社会本身这一问题。只有在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研究、共同努力下,公平性、多样性、透明性、可解释性等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朱利平教授指出,数字化时代的核心要素是数据,数据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的语言,量化、数据化衡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为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教育等领域提供了新资源,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分工效率与生活质量,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如数据隐私保护等新的问题。并且在这些问题之上还存在一个问题,即数据资源获取不平等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数据资源不对等、不通畅等问题,很多问题都无从谈起。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龚新奇教授指出,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技术仍然存有很多运用不足之处,如教育方面的一些数据分析运用还不够,在管理过程中对于概率比较低的数据运用不足,国际数据共享等仍然很有限,另外,信访系统等反馈系统的数据运用也仍然不足。

    最后,本次讲座进入互动交流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回应了德治、法治与技治的区别的问题。他认为,技治仅仅是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一种工具,因而其应该为国家整体发展目标服务。技治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就会出现“反治理”现象。对待技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考虑具体的语境性,进行历史的、仔细的语境中的审度。

    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回应了为什么话语就是面具的问题。他指出,在公共生活领域存在客观的逻辑运行规则,在数字化时代,它不是一个权威的问题,也不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而是主体如何通过“界面”切换身份从而成功进入数字话语体系的问题。关于福柯的生命政治问题,蓝江指出,在数字化时代,数据确实也可以用人类的生理性特征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并且将来数据形成的算法或许会与人类的身体数据直接相连。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石教授回应了全民基本收入的问题。她指出,关于这一政策目前存在三种主要观点,一是提倡在保障养老与医疗服务的情况下,再增发全民基本收入;二是主张用自由市场的方式只提供全民基本收入而取消其余一切社会保障;三是主张不给大家发放直接的资金,而是为大家提供一种均等的服务,如养老、教育资源等。李石认为,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比较吸引人,但是该政策的落地还需要一些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段伟文研究员回应了数字化时代的弊端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现在需要用一种新的理念来看待这种新的技术的利与弊的问题。商家、平台、数字技术研发人员需要重视算法中的疏忽、商业陷阱等弊端,并且由于数字化时代导致技术影响的扩大化,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影响更广泛的创新技术的副作用,每一个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也需要社会层面的接受。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清华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表示,首先经过一上午的研讨,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数字技术已经深深介入人类生活,带来了各方面的变化,引起不同的观点与争论。其次,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所以需要我们打破学科界限,探讨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问题。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预示着文理融合交叉的大趋势。最后,数字化时代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目前我国数字技术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中,对于这一问题进行学理化的研讨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及时性,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为推动数字化时代的蓬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论坛是数字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平台系列学术讲座之一。数字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平台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同时又从属于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是对数字化时代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创新研究的重要平台。

28

2022-11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