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2020年春季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会暨中共党史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顺利举行

    磨难压不跨,奋起正当时。在目前仍在持续中的疫情防治战斗中,中国人民大学充分体现出了“国民表率、时代栋梁”的精神风范。作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高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致力于在教学中把我们在战“疫”中体现出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用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提升教学的时效性。按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我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的19名老师负责承担全校本科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线上授课自3月16日首次开课至今,已进行四周,教学效果良好,反响热烈,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4月13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同时更好地讲好网上思政“金课”,更好地提高线上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联合学院中共党史党支部,依托腾讯会议平台,开展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2020年春季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会暨中共党史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教授,副院长杨德山教授、何虎生教授、耿化敏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教授、赵淑梅副教授等19名教师全程参与,中共党史党支部书记宋学勤教授最后做总结发言,活动由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主任董佳副教授主持。教研部各位老师围绕线上教学畅谈了各自的所思所想,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大家交流中,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教授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率先发现疫情、率先控制疫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还将率先结束疫情。数月来的疫情,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为我们思政课教师提供了诸多研究和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如何把疫情条件下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精神讲好讲鲜活,这是我们接下来在思政课教学研究中需要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重要议题。

    学院副院长赵淑梅副教授表示,作为一名党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把上好在线思政课作为自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着力点。首先还是要坚持思政课的定位,不能因为形式的改变就放松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而且在这个特殊时期更要增强政治站位。此外,要从抗疫防疫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在线学习的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完善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不断探索适合线上开展的专题教学、在线研讨的方式方法,在特殊时期努力确保线上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耿化敏教授认为,本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遭逢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新冠病毒疫情防卫战的“大考”。这学期的教学采用了线上教学的新形式,虽形式新颖,但同时也面临着新媒体技术接入难、师生教学互动难、教学时间保障难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教师围绕增强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加大专题教学力度、提高新媒体教学技术等方面,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

    陈家刚教授结合自己一个月来线上教学的经验,谈了如下三点个人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知识常学常新。中国近现代史跨度时间长,内容博大精深。既涉及各方面各领域的重要人物,又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既有历史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又有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制度逻辑的深入分析。因此,每完成一次授课,都相当于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上拓展新的学习空间。另外,线上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方式,更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掌握新的网络技术,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支撑。二是始终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不管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始终以学生为本。方便学生便捷地开展学习,也要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增长同学们的见识、认知和逻辑能力。三是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节点,将打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总体战、阻击战的相关内容,制度优势,取得的成绩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时,联合实际讲授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汪云生副教授指出,自己在线上教学以来,始终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相关教学要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开展线上教学,教学时间不仅达到而且还大多超时。同时,自己也十分重视加強与学生的互动,每次上课都保证30分钟左右的互动答疑,一些同学的提问甚至有专业水平。他认为,线上教学的新技术已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网上教学在师生互动方面甚至可以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

    游国立副教授也和大家分享如下几点个人观点。首先,他指出活到老,学到老很重要。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变化的,都是不确定的,你永远都是无知的,不管你年龄多大,总会有新东西出现。而且,当一个人处于学习的状态时,你永远都是新人。所以我们要永远处于学习的状态。其次,互动、提问很重要。它可以使师生双方专注,可以开发新领域,可以把问题挖掘得更深刻,以致教学相长,彼此成就。第三,结合国情,联系实际很重要。"纲要"课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结合当下世界范围的抗"疫"实际,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強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强国梦的奋斗之中。

    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主任董佳副教授表示,听了几位老师的介绍,深有感触。特别是杨凤城教授的发言,深受启发。他认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带来巨大挑战。这次疫情不仅昭示着提升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紧迫性,也是对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在这次大考中,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经受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还再次充分展示其制度和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能力,为其他国家抗击疫情和国际合作提供了经验。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在应对风险危机中出色的统筹协调能力、强大的基层组织能力、严格的法治管理能力和精准的科学防控能力,为全球防疫中世界各国的疫情应对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通过自己的教学,既要讲好疫情防控中的中国力量、中国温度、中国速度,还要把疫情当做一面“照妖镜”,让学生看清西方政客的险恶嘴脸;也要把疫情当做是一面“显微镜”,让学生认识西方政治的虚伪本质;还要把疫情当做是一面“望远镜”,让学生看出其中折射出的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最后,还要把疫情当做是一面“透视镜”,让学生深刻洞悉掌握中西治理的治乱对比,坚定自己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岳明君老师指出,2020年春季学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生态。从线下教学转到线上教学,从传统面对面关门授课转为现代网络主播开放实操,从简单ppt+黑板模式转为使用智能课堂/会议共享文件、视频等远程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和全国人民一道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感想和体会,在此与各位分享。第一,未来已来。我们已有所准备。但我们仍需面对挑战。得益于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一切改变虽说猝不及防但依然可以从容应对。但于思政课教学而言,这其实是一种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求在在已经变化了的国际国内条件下通过经典理论的阐释来透视历史,通过宏观历史大势的分析来放眼未来,这将是我们需要长期探索与努力的。第二,“纲要”课程有其独特优势所在:历史讲述不仅可以明晰历史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更可以通过历史成功经验来说明、解析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特殊时期的制度优越性与深切人文关怀;不仅可以通晓中国自近代始由屈辱而崛起、在崛起进程中总要千回百转几经磨难的历史长过程,更可以以史鉴今、有效应对当下喧嚣混乱的国际时势变局,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好自己的路。于个人而言如此,于国家、民族而言同样如此。习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第三,就具体“纲要”课教学而言,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互动性增强、课后学习与交流明显增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显著增加,每周都会有几十上百篇的读书报告上交。因近代中国曾遭受的屈辱一再在当下的国际环境和话语体系中呈现而刺激年轻学子们爱国情感的迸发,同样成为他们发奋的学习动力。她认为,鉴于思政课教学目的而言,这正是正向引导的积极意义所在。

    夏璐老师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史实、史观的讲授以外,还注重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训练,向学生讲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的一纵一横两个制度变迁的逻辑。纵向的制度变迁逻辑,指的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历程,具体而言,即是否能够在民族危亡时刻及时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和实施有效的发展政策。横向的制度变迁逻辑,指的是20世纪世界殖民帝国体系逐渐被反帝爱国革命瓦解的过程中,中国革命的成功及其重要贡献。这两个逻辑,离开中国共产党都是无法实现的。通过这种讲授,让学生能够获得成体系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从而与中学历史课区别开来,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通过学理来讲通讲透政治的鲜明特色。

    李坤睿老师也围绕如何把疫情防控阻击战融入纲要课教学,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1)上编中结合晚清时期林则徐虎门销烟、伍连德主持东三省防疫的史实,说明虽然晚清时期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人民的身体健康遭到天灾人祸威胁,但中国人仍然不屈不挠与烟毒、瘟疫作斗争,其中涌现出一些英雄人物,他们为后来的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2)是在中编里结合国民政府放任日寇、汉奸进行烟毒走私,而根据地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提出中西医合作的政策,广泛运用中草药防治疫病的事实,说明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对待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上态度不同、效果不同。(3)是在下编里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消灭血吸虫、天花、脊髓灰质炎的事迹,以及抗击SARS、新型禽流感、新冠肺炎的事迹,说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取得抗击疫情巨大成就的有效保证。

    王兴老师在交流中,建议在“纲要课”教学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疫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与“纲要课”教学的具体章节内容相结合,加以分析和阐述。例如,习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纲要课”有一节的课程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在这节课程内容最后,可以引申出的一个问题,即“新时代应如何纪念五四运动”。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就是要不断诠释和发掘“青年”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整个民族所能做出的贡献,引导广大青年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之中。他认为,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可以号召广大青年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不懈奋斗、勇往直前。因此,结合习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再结合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重要讲话,可以更好地阐释“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学院中共党史党支部书记宋学勤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表示,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受深刻,很受启发,她分享了自己的三点感悟。一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们需要通过线上教学确保“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我们需要学习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战,大家把真实的课堂搬上了网络空间,且能把好教学质量的“总开关”,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很多老师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使我深深感动。二是,尽管线上教学面对的是摄像头,但是老师们心里装的都是学生,大家一方面密切关注抗疫形势,一方面将抗击疫情的战线拉到了线上课堂,精巧融入课堂,注重因势而新,在课堂上汇聚抗疫正能量,很好地发挥了思政课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的作用。三是,我们中共党史党支部有着光荣的党建传统,防疫常态化过程中,为继续抓好党建和教学科研,需要全体同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再接再厉,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继续探索在非常时期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创新思政课线上教学。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