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第5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

    2014年3月7日下午,第5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楼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角”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程美东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欧阳军喜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海军副教授三位老师担任主讲人,秦宣教授担任特邀评论人,王海军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委书记杨凤城教授、青年教师郑吉伟教授及宋学勤、耿化敏、路克利、欧阳奇、夏璐等中共党史系学科青年教师、研究生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等校外博士生共30余人参加研讨。

    本期工作坊结合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术史的梳理,聚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等史料的整理和挖掘,分别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源和实践功能、思想史和传播史的角度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角。

    程美东教授详细阐述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中知识体系不健全、研究方法不明确和学术性不被承认等问题,强调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源于中国近代的中西文化融合,这个文化的融合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性。同时,在这个文化融合中国人尤其是中共党人为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工具使用,从而产生了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功能的价值取向。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历史的起源和实践功能的需要出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同时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努力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决策提供高瞻远瞩的思想支撑和完善的理论建构,等等。

    欧阳军喜教授以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术史的梳理为依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突出理论、宏观和领袖人物研究,实证、微观和其他人物研究不足”的现象,强调了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扩展到哲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即广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趋势。为此,欧阳军喜教授提出了思想史研究视角,试图从史料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搜集整理日记文集等档案文献,英、日、俄外文文献和经典思想文本等史料,综合运用观念史、知识考古学和语境分析等新方法——拓展思想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王海军在分析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研究概况之后,从六个方面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过程中党史问题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其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传播主体入手,研究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左翼知识分子群体、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其二是从红色图书出版和国共两党的出版斗争方面入手研究经典著作的传播和中共的出版活动;其三是通过积极利用报刊发表评论,呼吁言论自由,充分依靠党领导下的出版发行阵地等方面史料的挖掘研究中共领导的文化统一战线;其四是加强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出版研究;其五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传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研究;其六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重要文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关系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

    在工作坊的点评环节,秦宣教授首先肯定了三位老师在中国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强调不应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仅仅看成是一个政治问题、意识形态,而应该将其看作是一个学术的问题、一个科学研究的问题。同时建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应该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应该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在工作坊的互动环节,与会的青年教师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界定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等问题开展了交流和对话。

    最后, 杨凤城教授对青年教师工作坊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提出希望,强调在主讲人和听众方面应进一步开放,争取把青年教师工作坊打造成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的品牌工程。

    (王聪杰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研究生)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