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系列节目《雄关漫道真如铁》第二集《我们在太行山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欧阳奇受邀担任本期主讲人,深入阐释“太行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欧阳奇教授从山西武乡一棵蕴含“红色五星”印记的“红星杨”讲起,以生动感人的传说,将观众带入那段八路军与太行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她指出,这棵树的传奇,正是军民一心、血肉相连的深情象征,也是太行精神植根于人民沃土的鲜活见证。
欧阳奇教授系统梳理了太行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必然。她讲到,巍巍太行形势险要,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正是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党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战,播撒下革命火种,培育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

围绕太行精神的科学内涵,欧阳奇教授从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解读。一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她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战例,特别是“狼牙山五壮士”慷慨赴死的壮举,深刻诠释了太行军民视死如归、万古流芳的革命忠诚。二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钢铁意志。 她通过梳理太行军民在面对日寇“三光”政策与严重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生存困境中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在战火中升华至新境界。三是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磅礴力量。 她动情讲述了“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拥军模范的感人事迹,指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民谣,正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这种万众一心是赢得胜利的精神支撑。四是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她以闻名于世的“沁源围困战”为例,阐述了军民以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崇高情操,如何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深厚基石。

忆来路,历风雨。草木化忠魂,山石写丰碑。节目中,欧阳奇教授并未止步于历史叙事,而是将太行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衔接。她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论述,指出太行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力量源泉。太行精神从未随岁月褪色,而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它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中、在时代楷模黄文秀“将生命献给扶贫事业”的初心使命里、在全国劳动模范朱少辉“攻克风电核心技术”的创新实干中延续。当代新青年更应心中有信念、心底有干劲、心上有人民,让太行精神在攻坚克难的锐气中传承,在扎根实践的脚步下生辉,真正成为堪当大任、不负人民的强国先锋。

作者简介

欧阳奇,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