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第3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

    12月18日下午,第3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 楼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以“比较与历史视野下的中共制度研究”为主题,中共党史系董佳博士、徐进博士和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张露璐博士担任主讲人,辛逸教授担任评论人,夏璐博士担任主持人,王海军、岳明君、宋学勤、路克利、欧阳奇等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研究生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校外青年教师共40 余人参加研讨。

    本期工作坊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议题,聚焦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在比较与历史的视野下,关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与文化制度。

    董佳通过利用地方文献与原始档案,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共晋西北边区参议会制度的创制、发展、流变以及影响。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后,中共渗入乡村,建立抗日根据地,以“三三制”、“参议会”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渐成型并付诸实践。董老师通过对文献与档案的深入分析,认为中共的民主运动并非仅仅是应付时局的手段,实际亦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深层变动。依靠边区农民支持,中共逐渐占领了社会公意的制高点,这影响了1949年国共内战的结局。

    徐进依据河北省档案,探讨了1953年后中共统购统销制度在省级层面的制度安排、执行和变通。既往对统购统销制度的研究或偏重于中央层面的制定政策,或着力于县级层面的实证研究。徐老师则重点关注了河北省的两个试点工作,即自报公议以及标准亩的实施过程,强调省级层面的统购统销制度研究,经过对省级档案的挖掘与解读,可以成为深化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路径。

    张露璐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共对《解放日报》的改版,从毛泽东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整肃教条主义路线、改造文艺三个层面,强调其所塑造的“社论语体”对于中共党报体制和政党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工作坊的点评环节,辛逸教授针对三位主讲人的不同研究特点,强调区分中共历史研究层次的重要性:低档研究是结论先行,向既有理论框架里面填充历史材料,往往沦为某种理论的注脚;中档研究是利用档案文献讲故事,讲完故事后急于给出结论,属于过度解释的产品;高档研究则只负责把故事讲好听、个案讲清楚,不做任何结论,以新的历史叙述重构史实。针对个案研究存在的问题,辛逸强调个案不能是孤案,案例之间要能互相证明、互相补充,不能只靠一个个案来说明整个问题。

    在工作坊的互动环节,与会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就中共制度研究现状、个案方法的应用、中共边区参议会制度的民主理念、列宁文风对毛泽东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交流和对话。

    最后,杨凤城教授对青年教师工作坊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提出希望,强调在主讲人和听众方面要进一步开放,争取把青年教师工作坊打造成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的品牌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杜庆凤整理)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