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第二期“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成功举行

    2016年10月28日下午2:00,“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在人文楼800会议室成功举行。此次论坛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第二期,主题是“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三位报告人分别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的王代月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的黄志军副教授和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的李彬彬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贵贤副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陈浩助理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罗朝慧副教授以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访问学者、硕士、博士研究生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清华副教授主持本次论坛,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韩立新应邀担任点评人。

     

    王代月副教授在题为《马克思对卢格政治批判思想的继承和超越》的报告中,主要讨论了卢格的公民人文主义思想,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中的卢格因素,马克思和卢格对超越政治理性的看法以及马克思和卢格的分歧原因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她认为,卢格的出发点是现实的政治和政治自由,并对卢格和马克思关于“自由主义以个人私利取代对公共利益的追求”、“理想”和“对新教的批判”三个问题的观点进行了对比,指出卢格对马克思早期的第二个转变具有重要影响。

    黄志军副教授在题为《论货币与人的存在方式:从赫斯到马克思》的报告中,介绍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表述和赫斯关于“货币和人”的观点,认为在赫斯那里货币和人是无机结合的,而在马克思这里货币与人却是有机结合的。同时,黄志军副教授也讨论了货币在人的存在方式演变中的作用,即货币是打破人的依赖关系的“楔子”和货币是使建立在对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个体结合起来的粘合剂。

    李彬彬助理教授在题为《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的报告中,介绍了犹太人问题的起源及其内涵,论述了鲍威尔和马克思遭遇“犹太人问题”前的思想历程以及鲍威尔和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不同解答。他从自我意识、宗教批判和宗教批判的主要结论这三个方面对鲍威尔进行了分析,指出鲍威尔的宗教批判奠定了《犹太人问题》的思想基础,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论犹太人问题》提供了认识框架。

     

     

    在评议环节中,韩立新教授分别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独到、见解深刻的点评。他认为王代月副教授的思路开阔、论题集中、内容清晰、观点精辟,讲述了马克思和卢格在政治批判角度的异同,值得肯定。黄志军副教授从马克思和赫斯理论的异同的角度来研究,讲述了赫斯的《论货币的本质》与马克思的《穆勒评注》的差异,谈到了货币异化论和货币拜物教的局限性,看到了货币的积极的方面,是有重要意义的。李彬彬助理教授的报告扎实、精确、客观,对马克思和鲍威尔在论犹太人问题上的异同进行了精辟分析,对思想史的梳理扎实有效,赞同李彬彬助理教授的解读思路。韩老师还提出了黑格尔左派和黑格尔右派的差别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的问题,引起了全场的激烈讨论。在提问阶段,在场老师和同学踊跃提问,报告人一一做出了耐心的回答并就报告与在场老师交换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学术沙龙为“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展示和观点交锋搭建平台,有利于深化学界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解、推动青年黑格尔派的研究。活动聚集了优秀的学界前辈和青年学者,为学者们交流、讨论提供了契机,对跨校交流、合作和学术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供稿人:卢建书、孙稳稳)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