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我院秦宣教授担任负责人的研究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日

    教育部公布第四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

    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秦宣担任负责人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团队”成功入选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

    连续四次入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跨学科的协同优势、老中青结合的传承力量、扎实的学术研究与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支团队不仅深耕理论体系的学理化建构,更致力于打造深入人心的思政“金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团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


    协同创新,卓越师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团队成员专业背景多元互补,是这支团队的突出特征。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能够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优势,搭建起“1+6+N”研究项目体系,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提供多维度全方位支撑。


    ▲“1+6+N”研究项目体系

    依托“1+6+N”研究项目体系,团队主持并参与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一号工程,扎实开展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研究”重大专项研究。

    “单打独斗已难以应对复杂的理论问题。”秦宣表示,“不同学科视角的碰撞,才能产生更全面的认识。”跨学科的合作模式犹如彼此契合的拼图,成为团队攻坚克难的重要保障。

    团队成员年龄结构覆盖老中青,师德师风的高标准,成为代际相传的精神纽带。全国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秦宣34年坚守思政教育一线,育新人、编教材、做学问,用实际行动诠释师者风范;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下,全国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王易牵头建设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为全国2800多所高校14.7万余名思政课教师、7万余名相关学科研究生提供服务,打出了思政课的“金字招牌”。

    团队成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慎萧表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青年教师应更加主动担当。”团队成员师德育魂、风雨无阻,在新时代的讲台之上,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教育教学,打造思政“金课”

    七年前,刚刚来到人大求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生薛思齐第一次坐进本科思政课课堂。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思政育人方式越来越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启智润心的教学氛围日益浓厚……一系列变化让他频频惊讶——“思政课原来还能这么上!”

    ▲团队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思政课要解渴,就必须把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深耕思政课一线教学25年的王易如是说。近年来,团队率先建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课程的本硕博“必修课+选修课”思政“金课”体系,使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大学本、高中本)

    教材是育人蓝图,来不得半点马虎。团队编著的教材读本覆盖多个学段,针对不同学段学生提供精准理论滋养。团队中多位成员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编写的中央马工程高校思政课必修课系列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特等奖。高中、大学双版本的学生读本,也成为理论入心的关键桥梁。


    科研创新,深化学理研究

    根基牢、大厦固。将党的创新理论讲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这潭“源头活水”。

    ▲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英文版亮相中巴文明交流互鉴与科技创新合作启动仪式现场。

    三年来,团队参与并撰写了千余篇核心刊物文章、140余篇咨政报告,如澎湃引擎,为理论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理论宣传座谈会、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理论宣传座谈会。

    团队撰写的咨政报告,近二分之一获得中央及省部级单位的采纳,真正把学问写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蓝图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了坚实力量。


    社会服务,推动理论传播

    走出书斋,团队更在社会服务中践行着知识报国的使命。“大国边疆”“千村百巷”“理解中国”,这些人大人耳熟能详的先锋社会实践项目,都有团队成员参与指导。“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让这份使命感汇聚到人大人丈量祖国大地的每一步。

    “学术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斋,而要服务于人民需求。”这是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生杨睿在“千村百巷”实践活动中的深切体会。团队发挥智库作用,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等重大课题上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同时,针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提升贡献智慧。这些成果,真正将书斋里的学问,锻造成了服务国计民生、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力量。

    从课堂讲授到学理深耕,从理论阐释到咨政服务,从校园讲堂到广袤社会,这支团队始终步履不停。他们以协同创新的智慧破解理论难题,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擘画育人蓝图,以扎根实践的担当服务国计民生。


    这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实践充分证明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

    在这片深厚的学术沃土上

    中国人民大学

    正以其扎实的作为

    持续为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研究

    贡献着独特而强劲的“人大力量”

11

2025-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