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开展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术活动 探讨新中国的制度与实践

    2019年6月12日,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校第39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02会议室召开。本期研讨活动以“新中国的制度与实践”为主题,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李国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进伟、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赵海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杰、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楚航担任主讲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辛逸教授应邀担任评论人,周家彬讲师担任主持人。

    李国芳副教授系统考察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体制困境及其突破。李国芳认为,1939年,中共按照国民政府制定的省临时参议会制,召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并按照自己的理念,对其重新进行设计和改造。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变成一种既非资产阶级代议制,又非苏维埃制度的中间形态的民意机构,这使中共党内产生意见分歧。按照新民主主义设想和民主集中制、一元化领导原则,赋予参议会以新的架构和元素,方才可能走出参议会的困境,而这个突破点,就是“人民代表大会”。

    刘进伟讲师从革命化、现代化两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十年的国家兵役制度建设。刘进伟分析了普遍民兵制和基干民兵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情况,并对其在1950年后向义务兵役制的过渡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革命化、现代化作为新中国兵役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共同推动了国家兵役制度的正规化建设。

    赵海全讲师通过对1999年和2018年两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比较,探寻了旧《条例》当下不适的原因,分析了新《条例》的完善之处,并进一步论述了新时代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创新与实践,提出应当抓好学习与宣传活动,使《条例》的重大意义与具体要求深入党员干部与党员内心。

    陈杰博士研究生对学界近30年的“澳门回归史”研究进行了述评。陈杰首先以时间为序对“澳门回归史”的总体性研究进行了梳理,其次分别就澳门回归、部分居民国籍、澳门“基本法”起草过程与内容以及本地化等问题介绍了中葡学者的专题研究成果及其不足,最后总结了“澳门回归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楚航博士研究生以“斯大林逝世事件”为中心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地方城市报纸工作中的两难与平衡。楚航介绍了全国大小报刊在斯大林逝世事件中出现的重大失误,并以湖北日报社及其工作人员为例,提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造成了地方承接中央决策时出现了种种疑难。

    辛逸教授对各位主讲人的报告进行了深入中肯的点评,既指出了各位青年学者在问题意识、选题选择、逻辑层次、材料取舍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又指出了其各自在内容、结构和论证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自己从事党史研究的经验,分享了对于材料发掘、史料运用、文章架构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在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和交流中,本期工作坊圆满结束。

    本期研讨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中共党史学会学科建设研究专委会联合主办,集中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领导的各项制度建设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历程,认识中共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之间的互动与张力,推动中共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的发展。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