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研读丛书”提纲研磨会顺利召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彰显人大马院特色,深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源头”,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6月18日在人文楼800会议室召开重大标志性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研读丛书”(15卷)的提纲研磨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教授对丛书编写的整体推进工作进行了部署。编写组外专家张雷声教授、侯衍社教授受邀出席,编写团队成员刘建军教授、郑吉伟教授、常庆欣教授、赵玉兰教授、沈江平教授、欧阳奇教授、庄忠正教授、李玉峰副教授、孙宗伟副教授、马慎萧副教授、王莅副教授、任劭婷副教授先后发言,就丛书各分卷提纲的框架结构、研究情况、思路设想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郗戈教授主持本次会议。

    Image

    Image

    郗戈教授就丛书编写的主旨内容和实施规划进行了详尽说明,指出要从著作的创作史、思想发展史与文本文献概况,著作的理论内容及其蕴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著作蕴含的当代价值及现实意义等三个方面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丛书编写工作,拟在2027年推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研读丛书”(15卷)作为学科重大标志性成果。同时,郗戈教授强调,以提纲研磨会推进丛书编写工作,有助于编写组成员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整体把握,以系列丛书的形式推出高质量经典著作当代研读的理论成果。

    ImageImage

    张雷声教授就丛书整体的框架结构、编排逻辑、读者定位等问题对编写团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其一,在丛书的统一性框架结构基础上,各分卷应根据不同著作特点加强对学术史上重点理论问题的研讨,从而提升丛书的学理深度。其二,在编排逻辑上,需要注意单本著作的专题性研读、重点著作的分析性研读、多本著作的综合性研读等不同研读方式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凸显经典著作的内在理论逻辑。其三,丛书所面对的读者可定位于博士研究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因而要进一步提升对经典著作的挖掘和阐释深度。

    ImageImage

    刘建军教授就提纲研磨的工作重心和整体推进方向进行了系统说明,指出当代研读丛书的工作重心在“研读”。“研读”不同于当前市面上已经出版的、侧重于背景介绍和内容梳理的大量“导读”性著作,“研读”是在充分吸收“导读”写作方式的基础上,对经典著作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基本理论展开当代阐释,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刘建军教授表示,明确“研读”导向,是加强丛书学术深度、凸显思想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关键所在,也是丛书区别于同类出版物的显著特色。

    ImageImage

    侯衍社教授对写作中需把握的关键维度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建议,强调要高质量完成研读丛书写作,必须科学统筹、精准把握三组重要关系。其一,内容精要与方法精髓的兼顾,不仅要准确地呈现经典著作的核心内容,更要着力提炼和彰显其蕴含的深刻方法论,引导读者掌握研读经典的“钥匙”。其二,理论深度与现实关照的统一,应充分展现经典著作本身的理论高度与思想深度,同时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实践,将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贯通融合。其三,文本深耕与时代阐释的并重,一方面要深耕理论的源头活水,扎实做好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另一方面,要立足时代潮头,深刻阐明经典著作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编写团队成员就各自负责的经典著作和具体提纲进行了介绍说明,并就经典著作的文本结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创新与理论贡献、原理性写作方式与理论性写作方式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体系化呈现方式、丛书编写的普遍性与个人研究的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郗戈教授对本次提纲研磨会进行了总结。经过与会教师的充分讨论,丛书编写工作的目标与路径得到了进一步廓清,聚焦于倾力打造具有时代高度、思想深度和学术厚度的经典著作当代研读“精品力作”。同时,围绕下一阶段提纲深化与写作推进,各卷编写负责人要进一步梳理著作的创作背景和相关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概述著作的文本结构、出版传播基本情况;深耕理论源头,深入挖掘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思想,研究阐释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理论问题;立足时代潮头,充分阐释著作蕴含的当代价值,阐发著作对于解决当代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指导意义,深入探讨直接相关的前沿问题。

20

2025-06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