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高纲要课教学的学术性,深化教学的整体研究框架和理论方法体系,加速中共党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学术共进,2019年3月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同《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远戎研究员、乔君研究员、吴志军副研究员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学术和文化意涵”举行座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的杨凤城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淑梅副教授、何虎生教授、张世飞教授、游国立副教授、董佳副教授、岳明君博士、夏璐博士、李坤睿博士、周家彬博士等10余名教师参加会议,杨凤城教授主持会议。
首先,杨凤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参加座谈的与会人员,高远戎主编向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各位老师多年来对《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工作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了《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的办刊宗旨及此行来中国人民大学座谈的目的。
随后教研部“纲要课”任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围绕座谈主题,分享了各自对深化纲要课教学学术化和思想性的认识和看法,探讨了纲要课创设以来的发展历程、纲要课教学提升学术化的必要性及如何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问题。
杨凤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是一门带有历史课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专业课,重在通过讲授帮助学生更好的看待过去,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因此教学中必须提升教学内容的学术水平,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思想引领上,需要进一步建构和完善纲要教学的整体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淑梅老师围绕研讨主题,指出教师以往在教学中往往聚焦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却忽略了对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背后学术逻辑的理解。提高纲要课教学的学术性,必须注意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分析。
何虎生教授通过亲身经历,回溯了过去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历史变化过程,指出目前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了自己对教学学术和文化意蕴的独到理解。他指出,如何加强纲要课里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教师如何把纲要课和中共党史研究有效衔接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纲要部主任董佳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对纲要课教学的理解,并从提升教学学术性的角度,认为教学应以内容为主,同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离不开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特别是国际视野和问题引领的能力。
张世飞教授、游国立副教授、岳明君博士、夏璐博士、李坤睿博士、周家彬博士等几位老师也分别从各自研究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对纲要课教学如何提升质量、如何更好地深入理解对纲要课程和教材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就如何将纲要课教学与党史研究刊物合理挂钩提出了建议。
座谈最后,《中共党史研究》主编高远戎研究员、乔军研究员和吴志军副研究员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位教师交换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藉此《中共党史研究》杂志能搭建一个平台,对纲要课教学的理念、方法、理论进行重新思考,为全国的纲要课教师提供一个讨论、研究、建构、创造的开放空间,对此教研部各位老师表示感谢,并表示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强和《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的学术合作,反思教学方法,探索创新路径。此外,双方还就《中共党史研究》的栏目选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属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据悉,今年适逢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将举办系列活动。此次座谈也是今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为纪念建国70周年所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