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血脉,续写荣光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本科生赴延安开展专业实习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于2023年6月30日至7月6日,组织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开展集体专业实习,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增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深入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深刻认同,在重访革命旧址、重温红色记忆的专业实习中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和力量。

    几回回梦里去延安,今日到延安。6月30日至7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一行23人赴延安开展专业实习。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谭清华、学院团委书记李晓雨、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班班主任安丽梅、党务秘书傅子恺四位老师带领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19位本科生参加了本次专业实习。

    延安是一本厚重的书,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实习期间,利用革命圣地延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走访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杨家岭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等革命故地,采用现场教学、实践教学、专题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回顾陕北公学在延安时期的办学历程。期间,在延安的红色氛围中,师生一行还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夯实专业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用青春的激情奏响时代强音。

    7月1日上午,专业实习启动仪式暨人大延大马院师生座谈会在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会上,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布权教授与我院副院长谭清华教授先后介绍了两个学院在办学历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总体情况,双方都谈到两院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谭清华教授代表我院向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此次专业实习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高布权教授鼓励我院实习学生用心体悟延安红色文化。在双方学生代表分别发言后,我院学生向参加座谈会的延大马院学生赠送了纪念品。会后,两校学生进行了热情融洽的交谈。

    随后,延安大学政管学院邹腊敏老师作了题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及其经验启示》的专题讲座。他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辉煌业绩、历史经验与启示三个方面,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讲述“延安十三年”,指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家园,延安十三年是党和革命事业由弱变强的十三年,是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丰富发展的十三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十三年,是党领导人民在排除万难中创造辉煌事业的十三年。实习团队在邹老师的讲解下,对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程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对接下来的实习安排充满期待。

    7月1日下午,团队师生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时值党的102周年华诞,延安革命纪念馆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志齐聚延安,瞻仰红色革命圣地。进入纪念馆,实习团队跟随讲解参观了“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陈列”。参观过程中,团队师生跟随中共中央的步伐,走过伟大的长征来到延安,筚路蓝缕为革命奠基;走过艰苦的十四年抗战,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走过新民主主义模范试验区;走过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这里,我们见证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见证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延安人民与当代中国青年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弘扬延安精神、守护精神家园为己任。建党102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感悟延安精神之际,实习团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实习团队一致认为:当代青年学子,是未来勇攀时代高峰、搏击风浪的中坚力量;坚持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是当代青年学子的庄严使命。随后实习团队参观王家坪旧址,参观老一辈革命家故居及办公旧址,实地感受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延安期间的峥嵘岁月。

    7月2日上午,师生一行来到枣园革命旧址。两岸杨柳夹道,似为英雄添色。步入张思德革命纪念广场,实习团队聆听了关于张思德精神的专题学习。主讲人陕西延安干部学院董清颖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张思德同志平凡而崇高的一生,“战场上的小老虎”“长征途中的小神农”“通信班的飞毛腿”“主席身边的忠诚卫士”“烧炭能手”五个生动绰号勾勒了张思德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启示同学们何为崇高的革命生活。最后,团队师生齐声朗诵《为人民服务》一文,在激昂的话音中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刻镂心间。

    7月2日下午,实习团队来到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天色微沉,陵园庄严肃穆,然而墓碑之下,一颗颗为革命跳动的火红心脏依然感召着我们。这里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李少华、李秀文、叶扬眉、叶阿九、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13名“四八”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缓步踏上三层烈士墓台,在烈士墓碑前默立致哀,眼前浮现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随后,一行人前往鲁迅艺术学院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址。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并初步阐述了这个命题的思想内涵,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30日下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绵延至今,在六届六中全会会址前,我们再次深刻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历史和当下在此交汇,而未来将由我们添砖加瓦。

    参观鲁艺校园时,“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鲁艺校训使我们会心一笑,亲近之情油然而生。鲁艺时期,学院中德才兼备的革命文艺家们,积极开展抗战歌咏、戏剧、文学、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等革命文艺创作,使文艺在抗战中起到了动员组织群众、团结教育人民的强大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鲁艺精神代表了“艺术为人民”的方向,坚定人民的立场,为抗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鲁艺一行,收获颇丰。

    7月3日上午,微雨。但丝丝雨水无改同学们的期待,实习团队先后参观了凤凰山革命旧址、抗大纪念馆、宝塔山三处革命古迹。凤凰山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的所在地,参观老一辈革命家居住过的窑洞,对其艰苦朴素作风的钦佩油然而生。而抗战岁月,一次次决定正是在这里做出,牵动着抗战局势。下山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被誉为“烽火熔炉”“将星摇篮”的“抗大”对青年学子来说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样一所在艰苦条件下建立的学校,“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革命培养了一批批骨干,时至今日,抗大星火洒遍四方,历史将抗大精神永远铭刻,也铭刻在实习团队的每个人心中。近中午时,雨势变大,团队一行开始攀登宝塔山。浩浩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雨中的宝塔山更添沧桑,不改旧颜。抗战期间,通往延安之路荆棘密布,却是爱国志士心目中的圣地。“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宝塔山,以它沉默巍然的身姿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也见证了一代代红色青年的成长。今日我们站在宝塔山上,延河水边,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重任担在肩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当日下午,实习团队前往参观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和旧址。西北局纪念馆总共分为三个部分,七个单元,第一部分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第二部分为建设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三部分为转战陕北和解放大西北。在纪念馆中,师生们详细了解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和壮大的战斗历程,认真学习西北局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做的模范工作,领略延安何以既是落脚点又是出发点,西北革命根据地何以成为“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和“新中国的雏形”。

    7月4日上午,团队师生来到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参观学习。进馆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晓有老师作了《大生产运动与南泥湾精神》的专题教学。结合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前后变化和具体进程,李老师生动细致地讲述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重要影响和重大意义,阐释南泥湾精神的基本内涵,最后鼓励同学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坚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馆内以时间为线,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题,陈列着一幅幅珍贵图片和一个个真实物品,记录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光荣历程。“早上吃了四个菜,午饭又吃油炸糕,大米饭,米面馍,我的生活改善了”之类的标语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大生产运动所走道路的正确性和所取得的光辉成就。

    下午,团队师生前往黄河壶口瀑布处现场体验黄河文化。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和山西的交界处,水流湍急,气势磅礴,声浪滔天,是黄河最壮观的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烈日当空,晴空万里,团队师生来到母亲河边,学习领略母亲孕育万物的宽博胸襟和自强不息的生机活力。面对川流不息的汤汤黄水,我们意气飞扬,因为这么伟大和坚强的河流,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虔诚谦卑,因为在母亲面前,我们是万千岁月无数归家孩子中微不足道的一群;我们热泪盈眶,因为她孕育并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中华民族如何起源、如何绚丽、如何沉顿以及必将到来的如何复兴,同中华民族般承载着伤逝的苦痛,却将其化为奋起直追的生命激情和善良包容的非凡气度。

    7月5日上午,团队师生首先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了中央大礼堂、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悟初心历久弥坚。正是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中国共产党隆重举办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这两次影响深远的重要会议。正是在杨家岭简朴的窑洞居所,毛泽东写就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收录进《毛泽东选集》的有四十篇。也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定革命必胜的决心,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留下了一篇篇光辉的著作和一件件动人的事迹。聆听着讲解员引人入胜的讲解,我们愈发感受到杨家岭革命旧址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感慨万千。

    团队师生还先后来到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及展览馆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在陕北公学旧址及展览馆,同学们重温了陕北公学的历史沿革,感悟母校深厚的红色底蕴和光荣的办学成果,为立志成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而振奋激励。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师生学习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历史成就。

    在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生专业实习圆满完成。在这次学习党的历史与理论的过程中,大家聆听专题讲座、寻访革命旧址、学习红色经典、领悟革命精神,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在实践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专题学习,做到历史沉思与现实关怀、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结合,更加坚定了成长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青年的信心与决心。接下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认真做好此次专业实习的总结工作,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持续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主题教育落到实处。

08

2023-07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