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一:“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国家经验”成功举办

    2019年12月12日下午,“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一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16会议室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国家经验”。

    论坛前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何虎生主持。巴西劳工党中央委员、巴伊亚联邦大学副校长彭尼尔登·席尔瓦·菲略(Penildon Silva Filho)等6位与会嘉宾在本次论坛进行发言。

    彭尼尔登·席尔瓦·菲略在发言中回顾了巴西劳工党在近代历史上以及政治体系当中的发展情况,指出巴西劳工党是现在是全球主要的左翼政党之一,一贯珍视民族主权以及社会权利,在执政期间给人民带去诸多福利,减少了贫困,创造了就业,缩小了贫富差距。同时也深刻分析了巴西劳工党当前在社会组织、国家主权、人民权利等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们在2013年、2016年都赢得了总统选举,并且在努力实现以后更长足的发展。

    《教学与研究》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衍社教授以“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主题,结合习近平的具体论述,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主要内涵。第一,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第二,人民是权利的主体;第三,人民是监督的主体;第四,人民是价值享用的主体。最后强调,人民利益是最高利益,人民是衡量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

    阿根廷共产党国际关系委员会委员、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玛利亚诺·恰尔法迪尼(Mariano Ciafardini)以“全球化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为主题,指出把全球化视做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将会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能够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真正成为一种革命性的理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更加直接地去解读一些人类现在的运动和变化、成就,同时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近代的历史,更好地了解比如说帝国主义阶段以及其他的内部阶段。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祖力亚提·司马义围绕“社会主义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这一主题为我们分享了她的心得和研究成果,一是就是高度赞扬了民族区域自治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中担当的重要作用;另外,她特别强调我们民族区域自治核心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性质这一问题。她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成功将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凝聚成为一个具备有机整体机构的中国人民,实现了一种促进沟通、赢得认同、实现团结、巩固统一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构过程,为世界贡献了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中国模式。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正礼从理论创新、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公有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以及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论证了我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优势。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素霞与我们分享了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心得体会。发言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三个维度,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界罕见的两大奇迹。一个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一个就是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两大奇迹的取得就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世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也是实现全国民主的治理体系,因此,我国的经济才得以快速发展,社会才得以长期稳定。

    论坛后半场由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德山主持。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琛等7位与会嘉宾发言

    王琛书记以 “资本主义世界的右转与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 为主题,强调当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治理出现了右转趋势是资本主义世界治理的钟摆效应的结果、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右转的钟摆效应。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英国这些传统的西方国家,它的国家特性遭受重大挑战,急需回归传统,回归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林英的发言主题为“扎根本国土壤,坚持和完善根本制度”。她特别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创建与本国社会生产力状况、历史条件、文化资源相融合的制度体系,是必须坚守的一条铁律。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段虹从“理论”、“制度”、“实践”三个方面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启示”。中国走出了一个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中国道路,这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仁忠的发言主题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的核心理念及其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主义治理制度,这个提法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同时为我们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共同体的美好蓝图。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讲述主题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发展”。通过对上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两件特别重大事件——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和贯穿着一百多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而这两件大事既相互关联,又在今天的这样一个现代的技术条件下,相互作用,又越来越明显。这样一种明显的作用,特别是在四中全会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之下,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又特别凸显。聚焦两个问题:第一、技术的作用使得整个社会产业构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二、技术的进步还给整个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治理,带来了一个新的领域。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晓娟发言的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世界意义”。谢院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人类社会通往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日益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三个方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说明了中国成功不是哪个国家的恩惠、恩赐,而是十几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力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引领者和中流砥柱。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增福向各位老师、专家和同学们汇报了他的三个观点。一是要把世界社会主义放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一个视野当中进行思考,二是世界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格局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推进,将面临不少的挑战,甚至是困境,三是我们在看到挑战的同时,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推进也恰逢难得机遇。最后指出,中国道路的成功既表明社会主义现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更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

    此后,与会师生就产业结构、分工、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等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分论坛一圆满结束。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