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丨第四十四期本科专业文献研读活动成功举办

    2025年3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四十四期本科专业文献研读活动在立德801教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王莅老师主讲,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文本重建与判读示例”为主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院等四十余名同学参加活动。

    1.png

    王莅老师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文本性质与主要作者、写作动因与原始论题、文献构成与国际编号、主要版本与互文阅读四个方面展开讲解。

    王莅老师首先以国外学界对《形态》的“三无指控”与阅读《形态》的三个“阶次”引入,肯定了《形态》的存在,阐明了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的重要历史地位,为同学们研读《形态》提供了操作范式。

    接着,王莅老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文本性质与主要作者问题进行讲解。他从书名切入,对比了学界关于《形态》主要作者与文本性质的不同观点。主要作者之争涉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关系与“费尔巴哈章”文本内容的确立。老师认为,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形态》为马恩两人共同创作。文本性质之争涉及未完成原始手稿的编排方式,影响着唯物史观的出场方式。为使同学们对文本性质之争感受更为直观,老师展示了不同编排形式的“费尔巴哈章”原始手稿,对比了誊清稿、修改稿、删除稿、涂鸦稿四种原始稿件,揭示出争论的深层原因。

    2.png

    在写作动因与原始论题方面,王莅老师指出,《形态》总体分为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的主要批判对象为费尔巴哈、鲍威尔与施蒂纳。马克思以“莱比锡宗教会议”比喻该部分的哲学批判。在原始论题上,王莅老师对比分析“费尔巴哈中心说”“鲍威尔主导说”和“施蒂纳冲击说”三种观点,指出它们的区别,阐明了“费尔巴哈中心说”的思想核心性与大众认可性。

    随后,王莅老师探讨了《形态》中“费尔巴哈章”的文献构成与国际编号问题。总体而言,“费尔巴哈章”文献构成较复杂,部分内容不连续,可根据原始手稿是否誊清区分为“小束手稿”和“大束手稿”。老师以MEGA2为依据,展示了国际上广为认可的编号,将文本置于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坐标系中。

    在讲座最后,王莅老师以“费尔巴哈章”各不同版本为例,引导同学们学习互文阅读。他指出,可以利用国内外学界关于“费尔巴哈章”的不同编辑版本进行阅读,尝试对比分析,实现“费尔巴哈章”的阅读进阶。老师强调,“费尔巴哈章”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绝非根据苏联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编辑而成。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全部历史的结论,而是研究历史的方法。同学们应学习掌握这一方法,参与“费尔巴哈章”的重建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贡献力量。

    在本次文献研读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用心倾听。通过王莅老师系统深入的讲解,同学们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架构认知更加清晰。经过这次文献研读活动,同学们学术视野进一步开阔,专业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3.png

22

2025-03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