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平研究员做客胡华大讲堂 讲授日本战后处理与中日历史问题

    2015年3月18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主办的胡华大讲堂第9期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步平研究员应邀做了《抗战胜利后日本的战后处理与中日历史问题》的学术演讲。本期胡华大讲堂由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党建研究所所长杨德山教授主持,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等相关院系以及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校内外80多位师生聆听了讲座。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侵华战争画上句号。但是,直至今日,中日历史问题仍然困扰着两国关系和民众感情,这与日本战后处理密切相关。步平研究员认为两个因素埋下日本人关于战争历史认识的“伏笔”:一是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它强调“终战” ,从未使用“战败”或者“投降”概念;二是东京审判的缺陷。美国为顺利接管日本和掌握日本先进的军事技术,并未追究天皇罪责,也没有将“反人道罪”作为独立罪责进行起诉。

    步平研究员梳理了日本战后对战争责任认识的四个阶段:从所谓的“一亿人总忏悔”到“悔恨的共同体”,从“战争加害责任”到“村山富市谈话”。日本社会对战争责任认识经历了从无责任到有责任的转变,立场从单纯强调战争被害到认识战争加害责任的转变,期间进步力量与右翼保守势力始终在进行拉锯战。关于这一点,步平研究员通过对靖国神社和日本历史教科书两个问题的具体剖析加以说明。

    最后,步平研究员指出三个层面(政治外交、学术研究和民众感情)相互交错造成中日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学术界应厘清三个层面,着重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待两国历史问题。目前,中日韩三国学者编写共同历史教科书,正是为两国实现历史事实共有,创造相互理解的条件进行的有益尝试。

    在讨论互动环节,步平研究员同与会师生就学术界如何回应民族感情、中日战争中死亡人数、东亚历史教科书如何进入课堂和日本在台湾“皇民化”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演讲结束后,杨德山教授对步平研究员的学术报告予以高度评价,指出报告在知识层面、认识方法、学术视角和理性态度等四个方面给人有益启示,充分体现出步平研究员在中国抗日战争研究领域的卓越建树。

    步平,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1998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2002年起,主持中日韩三国学者教师共同编写东亚近现代史,主持中日韩三国《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2006年起,主持中日两国政府间历史问题对话,担任中方首席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博士,曾兼任日本横浜市立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新潟大学、庆应大学客座教授,现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日本侵华史、抗日战争史。主要著作有《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化学武器》(日本明石书店199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化学战》、《日本右翼问题研究》(合著)、《靖国神社与日本的军国主义》、《跨越战后――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合著)、《跨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合著)。

    胡华大讲堂,以著名党史学家胡华教授命名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品牌,是面向全校和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讲座,其宗旨在于缅怀前辈学者的治学风范和学术业绩,汇聚党史学界和理论界的一流专家学者,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为跨学科的中共研究提供制度平台,发挥中共研究“求真求实、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服务大众”的社会功能。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