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第8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

    2014年5月16日下午,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层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以“革命堡垒内部的革命:抗战时期根据地研究前沿”为主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周祖文副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齐小林博士以及我院党史系青年教师董佳博士为主讲人,董佳博士同时担任此次工作坊的主持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黄道炫研究员为评论人。工作坊在热烈的气氛中展开,宋学勤、耿化敏等青年教师、研究生,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校外青年教师、研究生20余人参加研讨。

    本期工作坊主旨是抗战时期根据地社会动员,内容涉及抗战时期根据地时期公粮征收问题、华北革命根据地参军动员问题以及根据地“变工运动”研究,旨在向青年党史学者介绍当前关于抗战时期根据地方面的研究前沿,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帮助青年党史学者们开拓研究思路、提升研究境界和理论水平。

    周祖文通过阐述陕甘宁边区公粮征收的基本过程、征收过程中的政治动员模式、征收过程中农民与农民之间出现的所谓“民主”现象以及这一过程中累进税制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共如何平衡意识形态和地方财政额压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公粮征收这一“国家与农民”的问题是如何变成“农民与农民”之间问题的有趣发展过程。

    齐小林通过对档案史料的解读,旨在探讨抗战时期乡土因素与华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动员问题,指出基层干部对政治动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并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政治动员模式存在的乡土因素,认为政治动员之所以成功,是受到了物质奖励、人情社会、苦难等因素综合而成。

    董佳结合大量档案史料和报纸记录,将研究视角放在晋西北变工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合作化运动,通过对中共发动合作化运动的“点—线—面”政治动员模式的分析,对晋西北变工规模扩大后出现的“吃大锅饭”、“搭便车”等社会现象及其随后进行的制度化整改过程进行探讨,强调了动员中开“评议会”与中共整风的密切关系,并指出这种乡村工作方法和社会管理模式,同建国后的集体化等阶段所采用的政治动员模式高度相似,并为中共未来制度化治理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范式。

    在接下来的评论环节,黄道炫研究员对三位主讲人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上述研究一定程度代表了当前根据地研究的最新学术前沿。同时他指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研究视角需保持平衡,强调在分析政治运动过程中的“人性”因素,并提醒大家不能忽视中共革命的“共产主义情节”及其对各个政治运动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在互动环节,与会学者、研究生同主讲人及评论员围绕史料分析解读、公粮征收比率、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民参军方式的比较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周祖文、齐小林、董佳和黄道炫分别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加深了大家对抗战时期中共革命和农村变迁二者关系的理解,深化了对中共革命动员与农民参与问题的认识。在研究经验的分享和思想观点的交流中,本期工作坊圆满结束。

    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联合主办,宗旨在于追踪党史学科前沿动态热点,关注新领域新课题新成果新方法,增强青年党史学者的交流对话,提升党史研究的境界水平,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品牌建设。目前已经成功举办8期,在校内外和党史学界产生一定影响。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刘润梓供稿)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