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思想史中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全国马理专业虚拟教研室举办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集体备课会

    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更好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学研究工作中,在思想史中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2022年10月22日下午,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虚拟教研室举办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集体备课会。本次备课会以线上会议形式举办,来自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20余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近70名教师代表参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淑梅教授主持。

    备课会首先由教育部社科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作题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讲授中的几点想法”的主题发言,张雷声教授从确立宏大研究视野、讲好思想发展脉络和注意史论结合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和阐释。张雷声教授首先强调,应当以俯瞰全程的姿态和开阔宏大的视野驾驭时间跨度较长、发展历程曲折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熟悉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每个阶段和时间节点,讲深讲透具体时段的具体问题,进而讲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发展的连续性、传承性、发展性和创新性。同时,张雷声教授指出,在向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发展历程时,要以经典著作为“路标”、以思想发展为脉络、以理论创新为目标、以术语革命为引导、以理论论争为纽带、以思潮斗争为案例,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一脉相承与创新成果及其经受的较量挑战与曲折斗争,让学生得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最后,张雷声教授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解说中,要将历史线索和理论脉络相结合、将历史条件和理论发展相结合,切忌停留在单纯空洞论述或孤立把握史料的状态,应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掌握史论结合、融会贯通的能力。

    在专题研讨环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军教授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讲成文献导读和基本原理概论、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之“源”同后续各历史阶段理论发展成果之“流”相割裂的问题,同时认为应当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总问题和时代课题以及处理好思想史、经典文献同基本原理的关系。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淼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课程历史、课程目标、课程特点、教学安排和教学要点等五个方面展开了介绍,指出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中要厘清本课程与先修课和后续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课上讨论与课后阅读,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讲授内容上应注意原理与原典相结合、在课程建设上需注重教学与科研并进。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冬芳教授立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的意义。她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为理解党史、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提供了基础,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源,应当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泳安副教授以经典文献为主线,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文本系统的形成史,因此应当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性和丰富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经典文本强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性逻辑,更应注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讲解,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具深度。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雪微副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中理论思维和历史思维的角度出发,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从理论思维层面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思想力、思辨力和概括力,也应从历史思维层面加强学生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到以“史”为本、以“理”为主,推进理论思维与历史思维相结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历史素养。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付平讲师以教学实际为基础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历史科学和理论科学的有机统一、是理论发展史与实践发展史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性,切忌孤立讲授或简单叠加,同时也应当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尝试以课堂讲授、小组展示与主题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学术研究兴趣。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亚飞讲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建设的时代维度出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问题意识、关注时代课题,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内在意涵的同时推动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同时要秉持世界视野,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比较,更要做好经典文献研读,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著作的学习认识。

    最后,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虚拟教研室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对本次集体备课会进行总结发言。王易教授首先对各兄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付出表达了感谢,同时介绍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情况。她表示,一门走向成熟的学科应当注重其思想史和发展史的研究,将其发展脉络理清楚,才能让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王易教授指出,应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讲述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研究也要成为今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中之重。王易教授希望教研室成员群策群力、广泛交流,讲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传承连续性和发展创新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更高质量发展。

    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虚拟教研室,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王易教授担任负责人,教研室成员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点,也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后,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虚拟教研室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讨会、备课会等多种教研模式,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共同体,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质量、教学研究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4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