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第三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

    2014年3月26日下午两点至五点,我院第3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在人文楼八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传承与创新”,由孙宗伟博士、郗戈博士、谭清华博士三位青年教师担任主讲人,郑吉伟教授担任主持人,梁树发教授担任点评人。院长郝立新教授、副院长侯衍社教授、张新教授、刘建军教授、张晓华博士、陈浩博士、沈江平博士、张晓萌博士等来自学院各教研室的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30余人参与了论坛研讨。

    主持人郑吉伟教授首先回顾了前两期论坛的成功举办,并对论坛的举办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研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科研机构,成立5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术传统,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当代发展,本期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传承与创新”,主要研讨两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

    本期论坛分为两个部分:主题报告与交流研讨。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我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孙宗伟博士、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研室的谭清华博士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的郗戈博士三位青年教师围绕论坛主题就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价值源泉争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当代中国的改革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等问题先后做了学术报告。

    孙宗伟博士发表了题为“价值的源泉:效用抑或劳动——从经济思想史上价值悖论争论说起”的报告。他着重从经济思想史角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过程中关于价值源泉问题的争论:效用决定价值抑或是劳动决定价值?针对这一争论点,他首先简单追溯了价值悖论与边际效用理论的兴起,进而详细介绍了从亚当·斯密、李嘉图再到马克思不断丰富发展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以学术史上关于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之间的争论入手,揭开了劳动创造价值之谜,并进而论证价值悖论和劳动创造价值是可以相容的。报告最后,他总结说,劳动创造价值从历史上、逻辑上和现实意义上都是相符合的。

    谭清华博士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与当代中国改革”的报告。他首先概述了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状况,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认为“现实比历史重要”的片面观点,指出作为历史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作为现实维度的中国化研究,二者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其次,他从中国的改革入手,强调改革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拓宽对现实理解的视域从而寻找新的视域。最后,他立足于无产阶级专政,指出国内政治交锋尖锐,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对我们思想上形成不断的冲击,呼吁广大的理论工作者立足现实,思考中国改革的出路问题。

    郗戈博士发表了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报告。他指出,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化历史唯物主义问题研究,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合理性,回应历史虚无主义和各种意识形态“取代论”的挑战。基于此种考虑,他的报告旨在探讨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互动关系问题,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积极意义。他主要从历史意识、时代定位和发展方向三个层面系统剖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相互型塑”、“双向生成”的关系。通过分析近现代史上思想论争与意识形态更迭,明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将进步的历史意识植入现代中国的文化核心;历史唯物主义引导着现代中国的时代定位与时代规划;历史唯物主义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历史向导,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了如何激活内在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要素,使之继续服务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与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在交流研讨环节,梁树发教授首先对以上三位报告人进行了细致深入点评,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关键概念。他充分肯定了三位报告人所做研究的价值所在,并鼓励学院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年学者论坛这一个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然后,郝立新教授也就三位报告人的报告向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与问题,建议他们站在更高的视野,提出更多不同层次与角度的学术见解,并提出应把艰深的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述形式,做到深入浅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具体研究中,如何摆正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如何支撑现代性?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张新教授肯定了各位青年教师立足历史、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希望能将这种严谨的学风传承下去。他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与当代现实研究之间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研究。到场的其他老师和同学也围绕主题报告内容向各位报告人提出了各种问题,大家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供稿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生 余雪)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