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四——高质量发展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2年12月24日下午,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四——“高质量发展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线上举行。来自武汉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海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六位研究生作论文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玉峰副教授出席论坛并担任点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许彦淳主持论坛,校内外20余位研究生参加此分论坛。

    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陈艺丹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垄断与反垄断》的报告。汇报人通过梳理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垄断”概念及学术史历程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垄断现象的成因,详细阐释了三种垄断的类型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王迪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灾难资本主义理论的解释路径与对策研究》的报告。汇报人首先回顾了不同思想家对灾难资本主义的研究,指出灾难资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是“认为灾难资本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利用灾难谋取资本收益,进而引发更多次生灾难的资本主义新形态”,据此分析了前疫情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灾难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灾难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等问题并给出相关对策。
    李玉峰老师对第一小组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李玉峰老师肯定了陈艺丹同学的报告,认为该研究对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垄断理论有积极意义。但还可以从回应马克思主义经典、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对比研究及着眼新经济动向四方面深化相关研究。针对王迪同学的报告,李玉峰老师认为该研究选题新颖、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向其提出批判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理论、区分导致现象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以及路径具体化的建议。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黄佩娜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逻辑:理论意蕴、实践超越与世界意义》的报告。汇报人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逻辑,继而从生产方式、价值旨归、国际交往三方面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特点上的表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李玉峰老师对其汇报进行点评。他认为该研究体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关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挖掘和阐释。为推动研究进一步深化,李玉峰老师建议作者要更加注重对“两山”理论的研究、要更加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增强研究的未来指向性。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尧所作报告题为《从“劳动过程重塑”到“经济空间再造”:数字空间的基本内涵、形成逻辑与现实超越》。汇报人通过概念厘定指出劳动过程的数字化重塑是形成数字空间的重要逻辑。数字技术变革以及数字劳动方式的变化深刻改变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数字化延展。数字空间的形成对于畅通经济循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徐猛所作报告题为《网络直播营销中数字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数字劳动进行了分析,运用异化理论对网络营销主播的劳动进行了研究。虽然平台化、数字化的劳动资料为主播搭建了更加自由和灵活的劳动场景,但这也意味着主播劳动时间和劳动空间的无限延伸,体现着资本以更隐蔽的方式和更先进的技术无偿占有主播的剩余价值。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龙珍罗尔依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关系新变化研究》的报告。他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关系的变化及特征,用“劳动关系非典型化、碎片化、模糊化、分层化”概括了特征,并指出为解决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关系面临的许多困境,应培育新型职业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人机协同”生态。

    李玉峰老师对三位同学的研究进行了肯定,认为他们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开展相关研究,富有创新精神,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重要意义。李玉峰老师指出,可以从以下方面深化拓展相关研究。一是深化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研究,在数字时代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是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为我所用;三是融合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变化开展研究。此外,李玉峰老师还对三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细节上的指导,提供了修改建议。

    汇报和点评结束后,与会师生进行了交流。与会同学表示,通过参与本次论坛,了解了相关学术前沿,开拓了思维视野,收获颇丰。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四分论坛圆满结束。


01

2023-01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