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42届博士生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1月13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42届博士生论坛于线上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党委副书记蔡立庆副教授,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学院刘建军教授、何虎生教授出席论坛。校内外两百余名研究生参加论坛。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向志伟主持。

    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增强青年学子的时代使命感和学科责任感。自2020年12月2日发布征稿通知以来,本届论坛共征得学术论文228篇。经有关专家严格评审,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研究生的30篇论文在本届论坛中获奖。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首先致辞。王易教授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积极参与本届论坛的各位研究生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届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广大青年学子应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发时代新声、领时代新风、做时代新人。她对与会研究生同学提出三点期许: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勇敢砥砺向前,二是不畏艰难险阻、矢志艰苦奋斗,三是不断关注现实、勇攀理论高峰。

    202101151730379178.jpg

    图丨王易教授致辞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蔡立庆宣读第42届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名单。

    202101151730521290.jpg

    图丨蔡立庆副教授宣读获奖名单

    在优秀论文报告会上,八位优秀论文获得者代表就各自论文进行分享报告。

    第一组的三位同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出发,探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现实性。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付天睿以《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逻辑重构——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为题,他认为马克思不仅在哲学批判意义上基于科学实践观对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进行了扬弃,并且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重塑了实践概念,从而实现了彻底的哲学批判和重构。清华大学博士丁欣烨作了题为《法国大革命与青年马克思批判主题的二重转向——基于马克思1842-1844年文本的考察》的报告,他将文本放置于当时历史之中,认为马克思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研究,在历史、哲学与现实的张力间进行着重大的思想实验,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发展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杨艺的报告题目为《马克思主义文本阅读与中共建党的内在逻辑》,她以详实的事例与丰富的数据,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本阅读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因素,为大家提供了一种将当时语境与时代视域相融合的新的研究方法。图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付天睿作报告

    图丨清华大学博士丁欣烨作报告

    图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杨艺作报告

    刘建军教授对第一组的优秀论文一一予以点评。他在肯定了三位同学的学术功底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对与会同学提出了建议,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要加强整体研究,应将文本研究、历史研究、现实研究相结合,文章要有重点,主线明确,有充足的引证做支撑。

    图丨刘建军教授点评

    第二组的三位同学将大家带入中共党史百年岁月,从不同领域介绍党的发展实践。清华大学博士陈钿莹以《记忆叙事与空间再造:论延安时期意识形态认同的音乐活动建构路径》为题,她指出音乐在建构集体记忆、宣传动员民众和加强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具有强大的魅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赵英红作了题为《百年建党场域中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选择——基于使命型政党视角》的报告,她通过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现代化模式在核心理念、主导性政治力量、内核动力和国际空间四个方面具有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张晓华的报告题目为《情感动员: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地区的唤子索夫策略研究》,她展示了抗战时期中共为团结抗日力量,对伪军伪属的一种特殊情感动员模式,以“唤子索夫”为代表的群众动员艺术折射出中共的高超攻心策略与灵活政治技巧。

    图丨清华大学博士陈钿莹作报告

    图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赵英红作报告

    图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张晓华作报告

    何虎生教授对第二组的优秀论文一一予以点评。他肯定了三位同学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他也建议同学们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重规范,理清文章主线,精准诠释主要概念,加强对核心材料的把握。

    图丨何虎生教授点评

    第三组的两位同学则以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文本为切入点,向大家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思考。北京大学博士赵睿夫做了题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工农对立论”的批判与超越——以论俄国问题文本群为中心》的报告,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农关系为基础,立足实际、正本清源,提出工人引导农民、工农联合互助的革命和建设策略,以“工农联盟论”完成了对“工农对立论”的超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冯显婷的报告题目为《商品与“纯有”:商品作为《资本论》之逻辑起点的思想史渊源》,她通过黑格尔哲学体系与马克思《资本论》思想的异质性研究,指出商品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理论内涵,马克思的“商品”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中超越了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开端的“纯有”。

    图丨北京大学博士赵睿夫作报告

    图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冯显婷作报告

    郗戈教授对第三组的优秀论文一一予以点评。他肯定了两位同学的选题、文章观点及文章结构等,并提出了论文的修改建议。他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将对经典原著的研究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凝聚问题意识。在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小切口、高立意,凸显亮点。

    图丨郗戈教授点评

    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使与会同学们受益匪浅。学术交流永无止境,思想火花更加灿烂,本届论坛圆满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论坛是由我院党委主办、我院研究生会承办的高端学术论坛活动,是我院研究生学术活动之传统、特色和优势品牌之一,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论坛秉持中国人民大学尊崇学术的优良传统,通过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当代发展,深入探讨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及时把握相关前沿学术问题,推动研究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发现并关注现实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学术性讨论,形成相关学术成果,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学术意识、理论水平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坛自1996年创设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42届。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42届博士生论坛获奖论文名单

    一等奖

    付天睿(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逻辑重构——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

    陈钿莹(清华大学 博士):记忆叙事与空间再造:论延安时期意识形态认同的音乐活动建构路径

    赵睿夫(北京大学 博士):马克思恩格斯对“工农对立论”的批判与超越——以论俄国问题文本群为中心

    二等奖

    赵英红(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百年建党场域中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选择——基于使命型政党视角

    丁欣烨(清华大学 博士):法国大革命与青年马克思批判主题的二重转向——基于马克思1842-1844年文本的考察

    张晓华(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情感动员: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地区的唤子索夫策略研究

    杨煌辉(华南师范大学 博士):价值的历史性—基于马克思对具体劳动重新确证的探讨

    冯显婷(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商品与“纯有”:商品作为《资本论》之逻辑起点的思想史渊源

    杨艺(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马克思主义文本阅读与中共建党的内在逻辑

    三等奖

    孙浩程(中国人民大学 硕士):“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从《北京政变与商人》看中共早期对商人参加统一战线的认识(1921-1923)

    张继栋(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应然与实然二分的扬弃——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浪漫主义因素

    杨宗儒(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新世纪以来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李东航(陕西师范大学 博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科学内涵、现实关照及其提升路径

    赵瑞泽(南开大学 硕士):洛维特之马克思-韦伯比较研究的得与失

    杜泽言(中国人民大学 硕士):抽象统治何以可能: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

    段光鹏(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发展历程、经验与启示

    汝倩倩(南开大学 博士):中共党史研究中的虚无主义叙事及其思维批判

    孙希芳(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机器论片断”几个争议的辨析

    优秀奖

    米亭(北京交通大学 博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全面”的五维探析

    苏红豆(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论“劳动”概念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多重形塑

    王雷(吉林大学 博士):新时代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三重逻辑

    吴大娟(西南大学 硕士):从乌培河谷到曼彻斯特: 青年恩格斯对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肌理剖析及其启示

    舒练(西南大学 硕士):商品消费对主体创伤的缝合:消费主义中的想象性误认

    王凡(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困境及突围方略

    安昊楠(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思想史视域中的共同体与政治支配关系

    陈敏行(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共产党员的“标尺”:历次党章中关于党员义务表述变化探析

    李金玲(兰州大学 硕士):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百年演进:历程、经验与启示

    孙志伟(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独特性的逻辑生成

    王冰冰(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党的领导法规制度:概念、结构与功能

    王利(郑州大学 硕士):基层党建的经济功能与共享发展的基层实践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视角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