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第一期“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

    2016年4月20日下午2:00,“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在人文楼800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第一期,主题是“阐释学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三位报告人分别是来自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林锋副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的陈浩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玉兰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参加论坛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宋友文副教授以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访问学者、硕士、博士研究生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清华副教授主持本次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应邀做点评人。

    林锋副教授在题为《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新解读》的报告中,分别从学界关于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流解读模式、如何正确解读青年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内涵等内容入手,试图破除以往学界有关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解读模式,主张把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视为是对异化劳动的前提、原因、表现形式、后果、历史形态、是非功过、未来命运、消亡途径等重要问题的系统思考和回答,确立对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系统性认知方式。

    陈浩博士在题为《为什么不是国家而是市民社会——黑格尔哲学视野下的 <论犹太人问题> 》的报告中,分别从特殊性与市民社会批判、抽象普遍性与国家、积极特殊性与市民社会的胜出三个方面出发,力图证明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之所以否定国家而转向市民社会,是因为他援用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特殊性与普遍性对举的分析框架,以及构成这一分析框架的分析原则即“普遍性只有以特殊性为中介才能实现自身”,从而强调了这个时候的马克思表面上距离黑格尔最远、实际上却是距离黑格尔最近。

    赵玉兰副教授在题为《恩格斯为什么在 <资本论> 第二卷中创造“流通资本”一词?》的报告中,对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创造出“流通资本”一词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并结合《资本论》中出现的“流动资本”一词,对恩格斯为什么要创造“流通资本”这一新词进行了解释,认为从文献学的角度讲,恩格斯创造的“流通资本”一词是对马克思文本的介入,但是,从文本的思想性上讲,恩格斯实际上更好的解决了马克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资本论》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在评议环节中,张文喜教授分别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独到、见解深刻的点评。他认为,林峰副教授基于人类对象性活动原则来解释异化理论,叙述充分、逻辑清晰,值得肯定,但同时,阐释学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就是进入马克思的意境、揭示和提升马克思的见解,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而对陈浩博士的报告,张文喜教授认为,陈浩博士讲述逻辑清楚、重点突出,但其论证逻辑是否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和转变的真实历程,这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说明。而对赵玉兰副教授的报告,张文喜教授认为,赵玉兰副教授风格细腻,形成独到的研究范式,对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要注意将概念研究纳入社会变迁的视野中,在社会发展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宋友文副教授也就“马克思何时超越了黑格尔”、“考察‘流通资本’这一概念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作了什么样的理论推进“等问题向主讲人提问,并同与会其他师生一起进行了深入讨论。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国内外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青年学者提供砥砺思想、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舞台。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