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中传学术中心举行。
本次备课会聚焦探索理论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教育“北京经验”。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于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郗戈,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绍华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做展示活动前的名家辅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友文进行展示环节后的专家点评。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东建主持。
张绍华在致辞中介绍,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通过“三合力”“三举措”“一研究”构建思政课改革创新体系:组建育人团队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实施分类教学等举措提升教学质量,聚焦思政课建设研究并依托科研平台提供学理支撑。中传马院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成员单位和“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近年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与朝阳区教育两委紧密联系,依托“京东六校”思政课建设共同体平台,通过集体备课、“共上一堂课”等活动,收效显著。未来,中传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深化与各学段之间的协同合作,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及一体化发展,助力培养时代新人。
郗戈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变局中,文化软实力重要性愈发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对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既顺应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需求,也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在推动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北京样板”中,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学段协同合作,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
于海在致辞中强调,此次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齐聚中传探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既契合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要求,也响应了2024年相关文件部署,彰显党中央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决心,各学段协同发力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近年来,北京思政课建设改革成果显著,在全市范围内有效搭建起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网络,形成了高校牵头、区域联动、中小学参与的工作格局。未来北京市将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坚持“贯通”核心,强化“协同”,聚焦“实践”,突出“特色”,夯实“机制”,构建育人链,培养时代新人。
开幕式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于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绍华,向示范教学授课教师颁发了备课会参与证书。
开幕式后,林建华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旨在铸魂育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进行名师辅导。他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诞生于民族复兴与世界变局交织的背景,回应了世界文化态势、中华文明发展、文化强国建设、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形成并指导实践。它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继承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吸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该思想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体”为基础,“用”为效用,涵盖系列战略部署与创新观点。他强调,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融入思政课,需围绕铸魂育人、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目标,贯通各学段与课程,融入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等核心内容。同时,要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具体包括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熟研相关讲话文献、拓展国际与历史视野、增强科研能力,以此推动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随后,在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孙靖的主持下,来自大中小学及民办、职业院校的7位教师依次结合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专题精心设计并展示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学校特色的教学方案。这些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的精准把握,为与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思路和实践经验。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教师王梓豪以“走进文化遗产 探寻中华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通过“跟着习总书记去旅行”的主线,结合殷墟、敦煌莫高窟、北京中轴线等世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中学传媒分校)教师董雪以“年韵绽放的文化自信——从烟火年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之道”为主题,立足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春节为载体,构建“个人—社会—国家—世界”认知图景,引导学生从春节习俗中的“和”元素入手,领悟“和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当代价值。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刘烨以“解码博物馆之城建设铸牢文化自信根基”为主题,围绕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展开教学设计,通过课前社会实践活动和课上的多元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激发学生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教师曹凤杰以“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革命文化——以青春之我铸就技能报国之路”为主题,面向中职学生,通过沉浸式活动设计,将革命文化与职业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技能报国使命感。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教师刘晓以“文化自信:从大运河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实践密码”为主题,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特点,以大运河文化带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为案例,将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将文化自信融入职业规划。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教师冯丽娜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主题,通过“文化为何是‘国之魂’?为何强调文化自信?何以坚定文化自信?”三大问题链驱动思辨,结合金融科技专业背景,增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现实感知。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杨洋以“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根基——警惕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为主题,结合传媒学子专业特质,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阐明了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错误思潮的理论辨识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友文对七位思政课教师的示范教学进行了专家点评。他指出,七位老师的教学展示很好地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所要求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原则和理念。他强调,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标识性概念,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看待。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未中断,有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与脉络,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生命力及创造力的自信。要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适配现代社会。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资源丰富,以北京中轴线为例,它体现了三种文化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其蕴含的民本思想等优秀成分,以及从紫禁城到天安门广场再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发展,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大学阶段应升华到使命担当,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可靠领导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晓丽作会议总结,她指出,本次集体备课会是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育人实效的生动实践。名家辅导环节,林建华教授深入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及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与教学思路,奠定教学展示环节的理论基础。七场教学展示亮点突出,实现小学到大学学段全贯通,覆盖教育全链条;从理论到实践多维度展开,融合理论解读与生活案例;从历史到现实视野大纵深,融入多种优秀文化,充分体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专家点评环节,宋友文教授展示了一堂极为经典且优秀的思政示范课,为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优化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引。此次集体备课会成效显著,既是高质量备课会,也是成功示范会,深化了理论武装,拓展了教学思路,强化了一体协同,为构建思政教育体系注入新动能。作为相关建设单位,中传马院期待以此次备课会为起点,在北京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积极贡献力量,将与各方持续学习深研,把党的创新理论精准融入教学,推动各学段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深度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更好回答教育根本问题。
来自朝阳区教工委、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等近五十家大中小学的领导和师生代表共计一百余人参加了本次集体备课会。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学习思政课APP)同步收看了论坛直播。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