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二:“社会主义改革与国家治理”顺利举行

    2019年12月1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二“社会主义改革与国家治理”在国学馆123会议室举行。

    分论坛二邀请到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陈明俊(Tran Minh Tuan)、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魏小萍、古巴人文社科杂志TEMAS主编、日本东京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拉斐尔•埃尔南德斯(Rafael Hernández)、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海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处处长阮玉全(Nguyen Ngoc Toan)、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智、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倩、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鑫鑫、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祝环依次做主题发言。

    本次分论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玉兰主持,下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夏璐主持。

    陈明俊副院长介绍了越南经济发展的成就及原因,越南共产党对于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提出要通过对外交流学习探索如何促进自身发展。魏小萍研究员通过介绍马克思正义观这一理论问题,回顾了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借鉴。拉斐尔•埃尔南德斯教授作了题为(古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改革与治理的报告,阐述了他关于连续性、发展、主权三个问题的几点看法。王海军教授介绍了“中国例外论”,说明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特色,指出“中国例外论”具有和平包容的特点。

    郗戈教授谈到了两个观点,一是中国现代性的“二难处境”,即既要融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又要保持自身自主性导致中国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思想对于当代中国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核心是要区分资本和资本主义,区分资本和民族国家,并且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合理使用资本,吸收其文明内涵,扬弃其社会异化形式,为社会主义所用。阮玉全处长介绍了越南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方式,重点介绍了1986年以来越南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突破性转变,阐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越南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张智副教授作了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的报告,认为现代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人的自我世界现代化、人的关系世界现代化、人的周围世界现代化,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将会引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

    杨倩副教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部分,这同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刘鑫鑫研究员作了建国以来中国发展的三个维度的报告,她认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历史维度、时代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是指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促进社会主义复兴,时代维度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新全球治理结构,实践维度是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世界扶贫事业和人类全面发展做出贡献。刘祝环副教授认为治理现代化必须关注乡村治理现代化,否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新时代,乡村同样需要更优美的环境、更优质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环境等。国家需要有更多的措施去解决乡村问题和完善乡村治理。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来自越南的陈明俊副院长和来自古巴的拉斐尔•埃尔南德斯教授分别就市场开放、证券市场、银行等方面介绍了越南和古巴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回答了魏小萍教授关于越南和古巴社会主义具体情况的疑问,展示了越南和古巴社会主义的独特性。拉斐尔•埃尔南德斯教授在最后发言中提出,要加大各方的学术交流,可以用各种形式各种语言,促进相互了解互相学习。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