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马列所成立五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青年学者论坛“《资本论》再研究:理论与方法”

    2014年12月18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共同主办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青年学者论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五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八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以“《资本论》再研究:理论与方法”为主题,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张开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郗戈副教授和沈尤佳副教授,分别围绕这一主题作了内容详实的学术报告。副院长张旭教授担任本次论坛的评议人。院长郝立新教授、郑吉伟教授、宋友文副教授、沈江平博士、庄忠正博士等来自学院各教研室的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光明日报》理论部张胜编辑等40余人参与了论坛研讨。

    张开博士第一个作了题为“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若干问题的理解”的汇报发言。他首先高度强调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重要性与价值,随后分别围绕马克思对两种方法的比较、马克思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差别、“简单范畴”和“具体范畴”的关系、对“劳动一般”的理解与争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五大重要论题依次进行解读和阐发。

    郗戈副教授随后作了题为“重新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为中心的分析”的学术报告。他指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不能片面地理解为“逻辑与历史相一致”这一通俗表述,而是内在地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逻辑与现实历史进程相一致,范畴的逻辑再现现实历史事件的发生次序;其二,逻辑与历史发展趋势相统一,范畴的逻辑再现历史的发展趋势;其三,逻辑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共时结构相统一,范畴的逻辑再现历史地形成的特定社会的共时性、结构性特征。总之,逻辑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植根于认识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之中。

    沈尤佳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资本论》危机理论完结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通过对《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第十三章 规律本身”和“第十五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内容解读,沈尤佳副教授认为马克思危机理论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基本完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以资本增殖和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能是一种历史的、有条件的、过渡性的生产方式。沈尤佳副教授还指出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界限的三个潜在的因素:生产资料的集中,分工、协作的发展和劳动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接下来的评议环节,张旭教授对学术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乃至当今学界的《资本论》研究现状,一一做了解释、回应、批评和要求。他着重指出,研究《资本论》的问题,不可仅仅局限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上,而应向前扩展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哲学的贫困》中;同时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从精神上和方法上进行总体把握,以马克思的成熟著作为立足点,不要迷信权威和西方学者的论断。

    院长郝立新教授指导了本期论坛。他首先肯定了青年老师和广大师生钻研原著的精神,认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大量阅读原著,自觉地接受经典文本和理论的熏陶。其次,他指出掌握马克思方法的重要性,这既是理解马克思文本的必要条件和有力工具,又是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方法论资源。

    此次论坛在充分而又热烈的提问与互动中结束。据悉,“青年学者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五期,参与学术汇报的青年精英也早已不限于人民大学。前辈学者的点评、青年学者的交锋、师生间的互动,使得每位参与者都能够真正地深入思考并切实地有所斩获。因此它逐渐成长为一块学术品牌,在广大师生之间产生着日益强烈的感召力和日益广泛的影响。

    (供稿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博士生 李德阳、孙海洋)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