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新时代“好老师”“大先生”:青年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圆桌对话会成功举办

    3月22日上午,以“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为主题,第二届武夷论坛开幕。会上,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写的论坛主报告《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与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正式发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代表报告编写组进行解读。报告分为“文明实践”“旧邦新命”“奋进议程”三部分,以“两个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为核心线索,对“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历史脉络、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等重大议题作出深刻回应。报告指出,“两个结合”的思想理念和文明实践不是简单的理论移植,而是文明血脉的深度融合,是现代精神对古代文明的再生产、新创造。

    图片

    3月2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联盟2025年度活动“中华文明与两岸融合”学术研讨会之造就新时代“好老师”“大先生”——青年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圆桌对话会在武夷学院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成功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出席并主持会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莅、陈明琨、兰洋,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董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杨洪源,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林密,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豆颖康,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宇晶,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军,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郑虹等专家学者围绕“以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带动思政课教师理论能力、学术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能力提升”主题各抒己见、交流观点。《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新闻社、长安街知事、南平市电视台、《闽北日报》等媒体记者参会。

    首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活动主旨。他指出,此次圆桌对话会的重心,在于探讨如何通过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尤其是武夷论坛主报告的研究过程,提升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能力、学术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郗戈强调,学术能力主要是知识的“再生产”能力,理论能力主要是知识的“新生产”能力,始终向着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保持开放性,因而理论能力构成了学术能力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能力相统一的“动力”和“中介”。青年思政课教师在提升学术基础的同时,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分析能力与研判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同时,青年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真正以中国的理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圆桌对话会第一阶段,研究报告编写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莅、陈明琨、兰洋同与会人员交流了研究报告写作心得与青年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经验。

    王莅围绕“‘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主题作了分享交流。他表示,马克思主义作为“魂脉”,具有批判资本主义与建构现代文明双重特质,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根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脉”,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文化主体性维度,推动理论的时代化创新。二者结合既促进传统文化“再生产”以适应现代社会,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新生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在青年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方面,他认为要建立大历史观,从人类文明的高度上发掘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及其世界意义;要培养理论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陈明琨围绕“新的文化生命体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主题展开分享交流。他表示,新文化生命体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底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其核心逻辑体现为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自我意识与实践典范,集中展现了文化主体性与创新力。在青年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方面,他认为要始终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教学实践则要以“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为原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中提升思政引领力。

    兰洋围绕“‘两个结合’持续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主题展开分享交流。他表示,文化强国建设需贯通历史、现实与全球三重逻辑。历史逻辑需以5000年文明底蕴为根基,在“温故知新”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底色;现实逻辑要推动文化“内涵式发展”,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全球逻辑则需深化文明互鉴,提升文化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方案。在青年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方面,他表示需将当下鲜活的文化实践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以社会温度激活理论厚度,引导学生感知“两个结合”的现实生命力。

    图片

    圆桌对话会第二阶段,与会学者参与评议和交流互动。

    董彪表示,高校思政课应强化理论深度与学术支撑,反对“填鸭式”灌输与“讨好式”教学,提倡“用学术讲政治、用故事讲道理、用身边讲天边”的教学路径,实现以研促教和以教促研的有机统一。他高度肯定了研究报告的总体逻辑,指出需深入阐释中华文化内在生命力与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关系。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突显民族性,更应阐明其世界性意义。

    杨洪源表示,理论体系化的根本遵循在于“两个结合”与“六个必须坚持”,学理化需揭示真理内核,体系化要论证科学结构,二者辩证统一构成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基础。学术研究既要将实践经验提升为原理,又要将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形成双向互动机制。最后,他提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需通过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强调理论研究须扎根实践脉络,实现学理阐释与理论创新的高度统一。

    林密从三重身份分享了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考。作为学者,他认为,当前理论创新正经历三个转变,即从书斋走向文明实践、从学术探讨上升为“培养时代新人”战略命题、从宏大叙事转为讲述身边案例。作为福建文化研究者,他深入剖析八闽之地的文化特色,既完整保存朱子理学、妈祖文化等传统根脉,又孕育出晋江精神、数字峰会等现代文明成果,我们要在深挖文化优势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思政课教师,他以“破冻土、深耕犁、广种树”为喻,提出思政课教育要打破西方现代性话语的冻土,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源头活水浇灌课堂,应对全球化、数智化时代对既有育人模式的挑战。

    豆颖康表示,青年思政课教师需以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当前存在的双重现实挑战。一方面要突破代际认知鸿沟,精准把握00后、05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弥合教师能力与新时代育人要求之间的落差,切实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效能。对此,他具体提出三维提升路径: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深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战略思维与历史方位判断,筑牢战略根基;二是创新方法论体系,系统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提升战略研判能力;三是深化实践导向,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衔接、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对接,将战略能力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实效。

    张宇晶表示,新时代思政教育需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实践育人成效。她指出,应用型高校学生更关注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与 “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用文化相结合。针对文化自信建设,她提出福建侨乡文化对海外传播的特殊作用,指出当前文化输出需突破“含蓄表达”,以更自信的姿态向世界传递新时代文化生命力。最后她提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既要立足解决学生现实困惑,成为“好老师”,更要致力于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话语体系,方能成就“大先生”。

    刘军结合十三年思政教学实践,认为破解当前思政课形式化困境的关键在于强化理论研究,通过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党的创新理论实现“讲准、讲深、讲活”的目标。针对地方院校的师资瓶颈问题,他主张构建“研究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以学术深耕破解教学浅表化问题,并建议将武夷山等文化地标转化为理论创新实践场域,通过跨地域学术联动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阐释路径,为基层思政课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郑虹表示,传统学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存在功能断裂问题,尤其经学被拆解到文学、历史、哲学等不同学科,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消解。结合自身的跨学科教学经历,她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重塑传统文化,一方面萃取礼学等文化精髓,另一方面摒弃不合时宜的礼法。结合国学研习与教学的经验,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需构建融合“魂脉”与“根脉”的新学术体系,既要立足于历史的厚度,也要用现代理论激活传统资源,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的思政课老师。

    圆桌对话会第三阶段,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对本次活动做总结。第一,他指出本次对话会形成了兼具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与时代温度的研讨成果。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中国古典学等多学科的对话,践行了“两个结合”的思想理念和文明实践。第二,他认为采用圆桌对话会形式打破传统学术会议模式,能更好地实现跨学科平等交流,既有聚焦议题的深度探讨,又保持发散性思维碰撞。会议呈现开放特征,集合多地域、多领域学者的智慧,形成新的研究议题和思路。第三,他希望未来将建立长效机制,持续编写发布“两个结合”系列研究报告,邀请更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参与思政课教学与研究,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动“两个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深化。

25

2025-03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