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社会行 | 马院师生赴延安开展“陕公寻初心”先锋社会实践

    春日和畅,天朗气清。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三周年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28位师生在付天睿老师带领下,于4月27日乘坐“陕公专列”前往延安,开展“青春社会行·陕公寻初心”先锋社会实践,学习延安时期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体悟“延安精神”的本质和精髓。

    图片

    在北京西站,马院师生参加了“青春社会行·陕公寻初心”先锋社会实践启动仪式。校团委书记熊宇平介绍了本次先锋社会实践的总体情况,财政金融学院团委书记陈武作为辅导员代表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宋谌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北京西站工会主席王亚军欢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的到来,他介绍了北京西站的总体情况,并预祝本次先锋社会实践顺利进行。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在启动仪式中介绍了学校先锋社会实践体系的构成,对参加本次先锋社会实践的师生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要砥砺初心,坚定信念,校准人生坐标;二是要淬炼作风,锤炼意志,深耕精神沃土;三是要感受变革,感悟使命,勇担时代重任。王易希望实践团师生通过本次先锋社会实践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启智润心的社会实践中深切体会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在青春赛道上奋力跑出最好成绩。

    图片

    随后,王亚军和王易为实践团授旗,“青春社会行·陕公寻初心”先锋社会实践正式启动。

    图片

    赴延安师生将开展“列车上的大思政课”,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杨家岭革命旧址,在梁家河现场聆听石春阳书记专题教学,前往陕北公学旧址参观学习等,追寻红色根脉,凝聚奋进之力。

    4月27日13点40分,K545次中国人民大学“青春社会行·陕公寻初心”主题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马克思主义学院28名党团员师生代表搭乘列车奔赴延安,开启了一次为期3天的党史校史红色学习之旅。在“陕公专列”上,同学们参加了“列车上的大思政课”系列活动。在“陕公号·精神传承”活动中,同学们认真聆听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青年列车员为大家讲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从中深切感受到青年习近平为民造福的初心、攻坚克难的意志、知行合一的担当,也聆听了青年列车员讲述哈尔滨铁路局嵯岗给水所工长吕长松同志的典型事迹,从中领会到嵯岗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风险”的内涵。在“陕公号·专列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卷、第二卷)》《校史青年说》等书目,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国人民大学红色校史等进行研讨交流,2024级硕士生任思齐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分享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容和学习体会,表示百年党史培育形成了一系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契机,认真学习优秀党员和先锋人物的事迹,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争当事业闯将。在“陕公号·列车回响”活动中,同学们合唱了《陕北公学校歌》《保卫黄河》《游击队之歌》《歌唱祖国》等经典红曲,嘹亮的歌声在车厢内回荡,鲜红的国旗在手中挥舞,表现了同学们对党和学校由衷的热爱、感恩和祝福。借助列车上党史校史学习教育的“流动课堂”,同学们一起听故事、学党史、谈体会、唱红歌,不仅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使大家在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校的深厚情感。

    图片

    图片

    2025年4月28日下午14时,青春社会行实践团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深切感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图片

    图片

    进入纪念馆,首先便看到一位位革命领袖英姿勃发的塑像,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他们身边,一同向着胜利迈进。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一路游览,馆内丰富的文物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逼真的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13年间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峥嵘岁月。值得一提的是,在纪念馆镇馆之宝: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实事求是"碑刻前,人大学子纷纷驻足留影,并认真聆听讲解员对这件文物的介绍,在了解它的传奇身世,文物意义的同时,更体会到毛主席对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对人民大学的校训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午16时30分,实践团一行走进杨家岭革命纪念馆。作为中共中央驻地旧址,这里见证了中共七大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重要历史时刻。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以及中共七大会场旧址。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段段详实文献,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

    图片

    图片

    此次实践是中国人民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学校将持续深化红色育人实践,引领青年在行走中读懂中国,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实践团后续将通过主题宣讲、调研报告等形式,将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传递给更多青年学子。

    4月2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带领实践团的同学们走进延川县梁家河村开展“追寻领袖初心路”主题活动,通过专题教学、实地研学、场景体验等形式,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为民情怀与实干精神。

    在梁家河河堤,原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石春阳同志为实践团师生作《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和他的群众观》专题教学。石春阳结合亲身经历,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建沼气池的奋斗故事。通过“知青坝选址时克服保守观念”“自费赴四川学习沼气技术”等鲜活案例,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解放思想、科学求实的实践品格和一心为民、扎根基层的赤子情怀。

    图片

    图片

    随后,实践团师生走进梁家河村史馆,通过历史照片、实物展陈和影像资料,系统了解梁家河村脱贫攻坚的历程。在总书记青年时期住过的窑洞前,同学们仔细观察土炕、煤油灯等生活用具,从简朴的陈设中感受当年知青生活的艰苦条件。展柜中泛黄的《沼气技术手册》、手绘工程草图等实物,生动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带领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奋斗足迹。

    图片

    图片

    梁家河既是读懂人民领袖成长轨迹的“思想原点”,也是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实践课堂。实践团的同学们以此次“追寻领袖初心路”活动为契机,在触摸历史温度中深化理论认知,进一步坚定了将学术研究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

    为追寻红色根脉,凝聚奋进之力,4月29日下午,参与“青春社会行·陕公寻初心”先锋社会实践活动的师生们前往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参观学习。校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出席本次活动。

    图片

    陕北公学于 1937年7月筹创于延安清凉山下,是党中央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带有国民教育、社会教育性质的大学。陕北公学与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一脉相承,为中国人民大学奠定了深厚的发展基础和精神底蕴。

    首先,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陕北公学旧址,于实地回顾校史。老窑洞里的一张张照片与展板,记录了陕北公学成立、办学、搬迁的全过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 为“培养抗日先锋队”,党创办了陕北公学。学校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爱国青年与海外侨胞,在办学两年期间,培养了6000余名革命干部,吸收3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陕北公学的成立与发展,标志着党对新教育制度进行独立自主探索实践的开端。

    图片

    参观过后,同学们在旧址前开展纪念活动。活动伊始,大家一同朗诵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一百三十二个字,是毛泽东同志对当时陕北公学同学们的期许,也同样是对八十八年后人大学子的要求。带着毛泽东同志题词带来的振奋,全体同学共同唱响陕北公学校歌。由成仿吾老校长创作的歌词,唱出陕公学子的使命与决心——“昂首看那边,胜利就在前面!”

    图片

    本次活动还引导学生进行了“四史”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本次活动,师生们于实地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红色校史,从校史感受国史、党史。重觅建校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将自己锻炼成合格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青春社会行・陕公寻初心”先锋社会实践在追寻历史足迹中落下帷幕。从“陕公专列”上的红色歌声到梁家河窑洞前的沉思感悟,从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回响到陕北公学旧址的校史追溯,师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滚烫脉搏,更读懂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密码。当年轻的身影与历史的坐标在延安交叠,新时代人大学子已然明晰:传承延安精神,就是要把“实事求是”的校训刻进灵魂,将“服务人民”的信念融入血脉,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中淬火成钢。正如陕北公学校歌所唱“我们要忠实于民族解放事业”,今日的实践团成员以脚步丈量初心,用行动续写答卷——他们将带着在延安汲取的精神力量,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奋进动能,让红色火种在更多青年心中播撒,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挺膺担当,努力成为 “复兴栋梁、强国先锋”,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09

2025-05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