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生教授做客胡华大讲堂,探讨陈独秀与中共早期革命

    2015年11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奇生教授做客胡华大讲堂,发表题为“陈独秀与中共早期革命”的学术讲演。本次讲座系胡华大讲堂第12讲,由我校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主办,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院副院长辛逸教授担任主持人,国防大学教授萧冬连担任嘉宾,耿化敏、董佳、李坤睿等青年教师列席参加讲座,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校外的近百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首先,王奇生教授讨论了近些年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和转向。王奇生教授坦言,在以往的史学界,中共党史是略显“另类”的一个研究领域,涉足的学者群体较少。近些年来,中共党史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研究的热点领域,人文社科各学科都开始涉足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王奇生认为,如果未来的中国人文社科领域能够产生“经典”著作,一定会是关于中共革命的著作。

    其次,王奇生教授从20世纪中国革命史出发,围绕陈独秀和中共早期革命,阐述了关于中共群众运动、土改、征兵、国共关系等问题上的新看法,廓清了不少陈见旧识。王奇生认为,关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的经典叙述实则是后人构建的一个“神话”,西方受欧战的影响对华出口机器减少,中国商品经济实际上未能得到发展的机会。陈独秀作为中共早期党魁的独特意义,在于使中共能够避免党内的派系与分裂,保持团结、延续和发展,从而与国际共运史上其他分裂消散的共产党相区别。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关系,王奇生从国、共两党的战争策略和征兵模式两大方面进行了对比,认为中共的持久战和“正规军——地方军——民兵”金字塔结构为其自身发展带来优势,而蒋介石对中共体制的整体上的无知和误判,是导致后来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因素。与传统党史研究主要利用中共一方史料不同,王奇生教授广泛涉猎国共双方史料,对于新材料的解读、历史本相的揭示和富有洞见的分析,为在场听众提供了中共历史的另类面相。

    演讲结束后,辛逸教授和萧冬连教授对王奇生教授的学术报告予以高度评价。萧冬连认为,王奇生教授关于中共革命下限的分析和对抗日战争的最新研究成果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和启发。在互动讨论环节,王奇生教授同在场师生围绕国共的宣传工作、中共史料、1949年与中国历史的延续与断裂问题、《新青年》杂志与民主科学的传播、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中国革命史研究,代表作有《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等。

    胡华大讲堂是以著名党史学家胡华教授命名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品牌,是面向全校和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讲座,其宗旨在于缅怀前辈学者的治学风范和学术业绩,汇聚党史学界和理论界的一流专家学者,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为跨学科的中共研究提供制度平台,发挥中共研究“求真求实、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服务大众”的社会功能。胡华大讲堂至今已经举办12期,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的一张名片。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