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六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国际学术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意识形态”

    2015年4月16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六期)在人文楼八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以“国际学术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意识形态”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五名青年学者从不同侧面做了主题发言。本次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路克利博士主持,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的梁怡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岳明君博士、沈江平博士、欧阳奇博士、庄忠正博士等教师及校内外的近4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爱云研究员的发言主题为“新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她简单介绍了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并着重指出西方学者普遍采用权力斗争的错误分析方法,以至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的朱继东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学术研究中的意识形态能力问题”的主题发言。他主要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面临的三大挑战——全球化挑战、市场化挑战和网络化挑战,以及在国内学术研究中充盈着去意识形态化、反意识形态化的问题。并最后从七个角度探讨了提升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能力的方法路径。

    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的李艳艳博士的发言主题为“从‘文明’话语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逻辑和历程”。她从发生学的视角勾绘了“文明—野蛮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指出西方国家凭借“文明”话语,逐步掌控了文明的解释权、标准的制定权乃至对外输出的道义权;这种“文明”话语是西方的、是特殊的、是具有野蛮因素的。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经历了侵略、掠夺、渗透诸阶段,现已经呈现出迂回包围的态势。

    刚从美国堪萨斯大学交流归来的我院党史专业在读博士生张虹同学,向大家分享了她的访学经历和研究成果。她通过剖析1945年《美亚》杂志间谍案的前因后果,对中共与美国意识形态的对立问题进行了追根溯源。她指出这一事件的发生是中共与美国关系的一个转捩点,中共新政权的建立与一边倒政策的实施严重打击了美国政府的自信心。

    路克利博士的发言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始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他详细地介绍了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归纳出国外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基本问题。最后他从三个角度给出了提高中国话语权的现实路径。

    在点评环节,梁怡教授高度评价五位青年学者的发言,并对各位发言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疑难做了深入的剖析和精炼的回答。梁怡教授进一步指明了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着力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即建构科学的参照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引介西方优秀的研究成果、培养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从史学史的角度加强对学者流派的追踪研究、将话语权落到实处,等等。梁怡教授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党史研究既要“姓党”,又要有所作为、系统科学。

    本次论坛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获得了与会师生的积极反馈。部分学生认为这次论坛含金量极高:有理论阐释,有历史分析,也有现实关照。发言的青年学者们信仰坚定、各具特色,而且不回避问题;点评嘉宾功底深厚、高屋建瓴,提升了论坛的水准。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