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2023年12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六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朱岩,院长、党委副书记郗戈教授,副院长宋友文教授,郑吉伟教授,邱吉教授,欧阳奇教授出席论坛,校内外100余名研究生参加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许彦淳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郗戈致辞。郗戈教授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热烈祝贺本次论坛顺利举办,向积极支持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和青年学子表示衷心感谢。郗戈教授指出,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上,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者、研究者的责任与担当。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本次论坛的开设既是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青年学子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水平,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最后,郗戈教授对参加论坛交流的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立足中国大地、回应时代之问;坚持守正创新,培植学理厚度;坚定文化自信,讲清“看家本领”。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朱岩老师宣读论坛获奖论文名单。

    秦宣教授、宋友文教授、郑吉伟教授、欧阳奇教授分别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同学代表颁奖。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同时注重‘三个结合’”作主旨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特征相结合。强调“注重‘三个结合’”的原因有三:第一,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第二,在强调“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也需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化相结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分离开来。第三,在亟需理论创新的今天,只有处理好这“三个结合”的内在关系才能回答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秦宣教授进一步指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话”中国,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版本研究和文本解读,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要重读马克思、读懂马克思,要反思马克思、超越马克思;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新时代中国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中国经验化马克思主义,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到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体而言,“三个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以下要求: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求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把经验上升到理论,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上升到人类文明的一般。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找到中国方法与中国智慧,来应对当今中国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最后,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把握时代性质和特征,研究新时代所提出的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要对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对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等问题做出新的探索,提出新的答案;关注时代变迁和人类未来的发展,对时代所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做出前瞻性研究。”

    在优秀论文报告与专家点评环节,八位优秀论文的获得者分为四组进行论文报告,四位专家老师分别进行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龙飞凤以《再论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施蒂纳冲击”——兼评MEGA² Ⅰ/5“序言”中的唯物史观形成史》为题,从《形态》的创作过程、唯物史观中“意识形态”概念的拓展以及施蒂纳“唯一者”和马克思“现实的人”之间的关联等角度,对MEGA2Ⅰ/5 编辑持有的“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施蒂纳批判比费尔巴哈批判更占有核心地位”观点展开了辨析和讨论。文章提出,要对出版版本保持冷静谨慎的态度,不盲目顺从,也不极端批判,合理把握“施蒂纳冲击”的限度。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刘炜杰以《透过“‘占有’概念语义丛”看“占有”的遮蔽与澄明——基于MEGA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为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的“占有”概念语义丛入手,对其进行了缜密的语义分析,澄明了被遮蔽的“占有”概念。论文指出,“占有”被遮蔽于“Eigentum”,被误解为“财产”,招致了生产环节中劳动对象的丧失与消费环节中的主体性之死。“Aneignung”对“Eigentum”的扬弃则标志着“占有”的去蔽澄明,勾勒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科学构想,“占有”因而澄明于主体性和对象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吉伟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给予点评。他首先肯定了二位同学从MEGA2文献入手的研究思路,实现了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统一。其次,这两篇文章都具有充足的问题意识,能够提出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并予以解答。同时,郑吉伟教授也提出了论文改进与提升的方向:一方面,文章还需要更加切题,沿着主题深入研究,完善逻辑论证环节,保证文章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文章在用语措辞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学术性、规范性。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宋建以《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为题,从理论上、实践上、制度上的三重形态,分析和阐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并指明这三重形态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理论上的原创性贡献是基础和前提,实践上的原创性贡献是手段和中介,制度上的原创性贡献是目标与结果,共同呈展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基本形态。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周梦琳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逻辑基础、多重意蕴和路径遵循》为题,从深入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基础,充分认识其蕴含的多重意蕴,科学把握其遵循的实践路径三个层次,深入分析和阐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友文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给予点评。他肯定了两位同学论文选题的现实性和前沿性。对于宋建同学的论文,宋友文教授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根本上是理论的原创性,因此论文可以进一步对其理论原创性进行更深入的论证。同时,他从论文的语句逻辑、用语考究、措辞严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对于周梦琳同学的论文,他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问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使命,基于此,论文可以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层次展开论述。此外,在使用具有多重含义和性质的词语时,应当更加注重用词的准确性。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黄而彬以《历史自觉:科学社会主义中的政党逻辑——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向度》为题,指出澄清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客体之辩是回答科学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的理论前提,无产阶级政党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从“可能的现实性”成为“现实的必然性”的主体力量,而高度的历史自觉则是贯穿其中的政党逻辑。面向新时代,必须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异化的潜在危险和数字时代阶级斗争主体的消解危机,正确识别世界社会主义的生长点并自觉加以推进。

    新疆大学博士生李少霞以《空间转向与逻辑跃升: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为题,指出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系列理论探索为广大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道路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科学验证,解决了落后国家探索现代化模式的重大课题,也拓宽了人类步入更高层次文明的现实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奇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给予点评。欧阳奇教授肯定了两篇论文的学术价值,认为两位同学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做了有力的注释。欧阳奇教授指出,黄而彬同学的论文问题意识强,历史底蕴丰富,语言驾驭功底突出,同时应当更多从新时代的角度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更多关注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特点,更突出着力阐释党的自我革命的特点。李少霞同学的论文清楚地诠释了文本研究的价值,视角独特,考察系统全面,在后续研究中可以继续发掘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对中国的阐释,更多呈现《论十大关系》这一中国式现代化里程碑的历史意义,在探索中将空间的转向和逻辑跃升进行更有深度的结合。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张彩以《政治仪式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机理与优化路径》为题,指出了政治仪式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从符号隐喻、视觉展演、记忆刻写和身体规训等角度分析了政治仪式作用的内在机理,阐明了政治仪式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针对困境探索出一条优化政治仪式的路径。

    江南大学硕士生肖洋以《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技术权力风险及其纾解》为题,分析了思想政治数字化发展的技术权力风险的生成逻辑,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陷阱四个方面展开了对其风险的具体呈现,并探索和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技术权力施以外部与内部制约的两种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吉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给予点评。她指出,两位同学的论文选题新颖,问题意识突出,都涉及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前沿问题。张彩同学从理论高度将“政治仪式”创新性地放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肖洋同学则是深入到技术权力领域展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其次,两位同学都将研究拓展到了政治学、行为学、数字化技术等交叉学科领域,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迸发出了探索理论的勇气和热情。在后续研究中,应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阐释进行更清晰的说明,在全文中对基本概念的使用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层层递进地呈现概念内涵,在追求表述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专家们的精彩点评使与会同学受益匪浅,第六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论坛到此圆满结束。

    当天下午,四个分论坛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基础理论研究”、“‘两个结合’与党的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四大主题开展研讨。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筹办的重要学术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六届。论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秉持中国人民大学尊崇学术的优良传统,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与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建设、改革与发展。

21

2023-12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