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研讨会

    2022年11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研讨会在线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题,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10余位专家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和学院百余名师生在线参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首先代表学院致辞。王易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等做了全面论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学术价值。我们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归根结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希望各位理论专家学者能够发挥所长、集思广益,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人大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随后,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题进行了分别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牛先锋教授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追溯现代化起源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世界各个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强调中国的发展始终立足于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离不开共同的现代化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辛向阳研究员表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问题始终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保证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壮海教授“新时代的文化十年:实践成就与启示”为主题,从文化、制度、实践方面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创造文化成就进行了全景认知,强调要始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充分激发创新创造的全民活力,坚持社会发展全域文明的整体推进。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结合西方现代化的分析,剖析了西方现代化的一般构架及其资本增殖的影响,从多种维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现代化共同特征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与资本增殖逻辑下的西方现代化具有本质的不同。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教授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表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新的蓬勃生机,而且中国式现代化以巨大的发展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体系,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地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念和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润枝教授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代背景下如何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展开,强调跳出固有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难点所在,必须始终保持大党清醒、大党坚定、持之以恒坚持斗争精神等。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合流,强调历史上作为两条线推进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今天实现了真正融汇,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一同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和使命担当是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一体推进的精神条件;新时代以来的两个确立,全党团结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是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一体部署的政策原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一体实施的思维条件。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党委书记孟宪生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贡献,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党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贡献,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既为世界提供了路径启示和全新选择,也为应对全球性待解和难解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极大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教授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何为本质”的看法,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地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本质属性和合规律性,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现代化,既有独特的客观条件,又有现代化的性质和目标要求,还有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和世界意义,是人类社会现代化中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在前人积累的现实条件基础上开创,同时又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既是一条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化,又是在和资本主义制度打交道过程中开创出来的现代化;既充满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又是历史的必然性;既是民族性的,又是人类性的。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牺牲自然、走扩张掠夺殖民的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至上的现代化,要从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群关系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共同富裕和贫富差距的关系两个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中心的价值意义。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二十大报告提出的5个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历史经验的一个高度概括,不仅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深化了三大规律,还科学回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关系,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必须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既要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的思想,也要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现代化思想的历史演进,尤其是要加强对习近平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通过对人类现代化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要注重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研究,关注战略性、全局性、潜在性问题,既要分析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也要提出系统的战略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先是从概念来源、概念内涵维度详实考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又围绕如何理解这一层面作了进一步阐释,提出可以借用人类传统中肉体和灵魂相区分的方法来理解,之于肉体角度来讲是知识体系,之于灵魂角度来讲是立场观点方法,强调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人大提出的三大体系归根到底就是知识体系,要建构知识体系,既要注重身体,也要注重灵魂,既要功能性的理解,也要实体性的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最后作总结发言。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专家学者的深入讨论,厚重的历史视野,宽广的天下情怀,既包含政治建设、人民关怀方面的现代化叙事,也涉及文化层面、经济维度的现代化展开,体现了学者的时代关切与精深思考,丰富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建好马克思主义学科,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构建马克思主义自主的知识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01

2022-12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