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问题

    2022年12月24日下午,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二在线上顺利举行,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问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的五位硕博研究生在分论坛上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莅副教授出席论坛并担任点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黄梦圆同学担任主持人,校内外近30位研究生参与此分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娅萌围绕《恩格斯晚年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及时代意蕴》的主题,探讨了恩格斯晚年批判教条主义的缘起、主要内容和历史回响,回应和澄清了百年学术思想史中对恩格斯“教条主义者”形象的误解与争论,并从中得出了新时代我们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三点启示:警惕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变种、及时研判世情国情党情、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付尧尧所作报告题为《恩格斯“权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 <论权威> 的文本分析》,她从权威思想和权威原则两方面对恩格斯《权威论》进行了深入研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讨论了《权威论》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巩固政党权威的启示。

    王莅老师对第一组的两篇论文分别进行点评。他肯定了李娅萌同学论文的整体思路和立场,以及前期扎实的梳理工作,同时从更具有整体性的视角建议将研究问题做得更加细致饱满、更具有材料性和观点性,应当考虑到晚年马克思理论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第二国际时期独特的政治文化背景。基于此,论文可以做三个方向的延伸:把握晚年恩格斯总体理论研究框架、阅读和了解教条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的重要观点、把握所谓的教条化的理解的根源在何处。针对付尧尧同学的论文报告,王莅老师认为在切题时应当把视角进一步地展开,关于权威问题的讨论要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联系起来,涉及国家、政党、革命等更加复杂的内在背景的讨论。另外,王莅老师还指出,两位同学所聚焦的恩格斯中后期思想研究是很值得关注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政治立场上高度一致,但在学术观点上存在差异,这一点是我们在做研究时要树立的重要态度。

    山东大学博士生秦慧婷以《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中国化探赜》为题,梳理了“实践”概念的衍变历程和马克思“实践”概念中国化的生成过程,讨论了在新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的中国化研究中要如何处理“舶来概念”与“中国实际”之间的关系、“域外译本”与“自我创新”之间的关系、“静态解读”与“张力译介”之间的关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林开蕾的报告题目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他分层次讨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结构理论和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西南大学博士生曹兰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及其中国化经验》为题,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理论渊源和中国化进程,总结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中国化经验是:从“实”探索、据“时”创新、凭“史”丰富和借“势”丰富。

    第二组同学汇报完毕,王莅老师通过分享自己对于以上三篇论文选题的理解认识、可能的研究写作方法与心得体会进行点评。针对秦慧婷同学的论文报告,王莅老师认为其论文内容和论证都非常详实,研究问题具有价值,但写作难度较大,厘清实践概念的源流和传播涉及到翻译的不同理解,而且“实践”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流派下具有不同内涵,应全面把握。针对林开蕾同学的论文报告,王老师首先肯定了其问题意识,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所基于的具体社会结构背景、文明形态相较于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改变和突破都是文章所需要进一步梳理论证的。在较好的理论基础上,可以把社会形态问题做得更加丰富,从而对中国现实进行理论话语的提升与概括。最后,王莅老师肯定了曹兰同学研究思路清晰,指出研究该选题的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是要从学理上搞清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讲清楚在这个问题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挥。这一研究主题的生长点则是在于将问题放到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图景中来进一步分析。

    通过几位同学的精彩报告和王莅老师的专业点评,与会同学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反思把握了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收获颇丰。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二分论坛圆满结束。

01

2023-01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