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阿根廷共产党下属智库埃克托·阿戈斯蒂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玛利亚诺·恰尔法迪尼(Mariano Ciafardini)讲授《从马克思主义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演进》的国际小学期课程。
作为一门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史的课程,其展开亦遵照着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用问题和发展的眼光将自原始社会以降的世界历史勾连起来。课程之初,恰尔法迪尼教授着重点阐明本门课程内容的理论逻辑:采取唯物辩证法视野下事物发展的三阶段(正—反—合),来观照人类社会每一时期由其自身所孕育的否定性因素推动演进的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与其自身孕育出的“掘墓人”之间数百年来的斗争史;课程另一个重要的线索是“历史主体”这一概念。在历史向前运动的大脉络中,恰尔法迪尼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历史主体”是集体性的(而非个人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内,革命的历史主体是工人阶级。但正如一切事物均有其“正—反—合”的历程,“工人阶级”也毋宁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一种凝固化的实在物或静态的结构,它指向的是被排除在生产资料占有者之外的群体,工人阶级以其对资本主义的斗争而彰显自身,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相当不同的、而且越来越复杂的形式。
课程第二阶段的主体内容,是在前述线索统摄之下铺陈开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教授给出了历史时代的演进表,课程重点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因应于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以商业为核心特征)到帝国主义(以工业为核心特征)再到新古典自由主义(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特征)三阶段的发展,社会主义与之斗争的策略亦有三大阶段,分别以农民战争、暴力革命与更为复杂化的斗争为特征。
第一阶段的革命斗争,其第一个时期发生在封建时代的中后期,主要表现形式为农民战争,如法国的扎克起义,德国-波西米亚地区的胡斯战争等,这些农民战争主要的斗争对象是封建领主,而资产阶级事实上与此受益。到16-18世纪是为由资产阶级领导、农民参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这一阶段内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出现。在这一阶段的最后时刻,即1830年代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降临,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第二阶段的革命斗争,是以列宁主义为标志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一国内以夺取政权为目标,以由铁的纪律组织的共产主义政党为依托,打赢国内战争、打退国外干预的苏俄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了稳固的社会主义政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中及之后,世界范围内也见证着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恰尔法迪尼教授也指出了这一阶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矛盾,和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繁荣时期及繁荣孕育着的危机。第三个阶段开启自198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特征是新自由主义借着全球化在世界各地开拓势力,与此同时,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球的无产阶级被牢牢地卷入同一个体系之中,1848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在当下显得更加恰如其分。恰尔法迪尼教授重点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教授以拉丁美洲、次撒哈拉非洲等地为例,展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的新斗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不仅是理论,更是现实。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及开放讨论课堂上,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思想交流和互动。班级由来自中国、芬兰、意大利、西班牙等4个国家的25位同学组成,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在探讨时征引自身的经历,打开了彼此的视野,将理论探讨推进到了更深的程度。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