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丨“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主题讲座顺利举办

    2025年9月2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国人民大学88周年校庆学术月系列讲座在通州校区公学一楼110教室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友文教授应邀以“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为主题进行深入阐释。

    图片


    宋友文教授首先强调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定位。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是在中央领导、部署和推动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可以说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丰富、最为生动、最具创意”的组成部分。本次讲座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

    图片

    宋友文教授首先从历史经纬出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来龙去脉与改革的逻辑。他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其定性、管总、管根本的话语。他回顾历史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应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算起。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现代化道路。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是需要对国内国际政治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的,“只有建立了重工业,才能使全部工业、运输业以及农业获得为发展和改造所必需的装备”。这是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遭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欺侮,中国人民受够了这种痛苦,因此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必须是发展重工业。

    然而,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高积累高投资的模式,在保证了国家安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宋友文教授引用邓小平的论断指出,“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改革成为刻不容缓的选择。宋教授进一步指出,邓小平最早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让中国“富起来”。

    图片

    随后,讲座聚焦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宋友文教授指出,现代化本质上是发展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他分析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对国际市场的充分有效利用以及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然而,我国过去长期是“粗放性经济发展方式”,即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这种方式不可持续。因此,新路就在于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发展集中体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同,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最后,宋友文教授深入探讨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回应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这一世界性难题。他指出,改革开放激发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使当代中国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此概括为“四个深刻”: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变迁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伴随着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平、管理不科学等影响社会和谐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要求国家治理要做到“既要管得住,还要放得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及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相适应。

    图片


    本次系列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引导同学们在历史经纬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征与优势,有利于同学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08

2025-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