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办,在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支持下开展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基本方式:我校学生以院系为单位按照文史哲、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类、教育类、创业计划设计、应用艺术和其它9个类别申报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鼓励作品发表,组织作品出版,促成智力成果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
实施流程
2018年12月
学院举办大小创交流会,组织学生分享经验心得,进行写作指导
2019年2月
学生团队完善作品,请导师指导和推荐
3月1日
学生团队向学院提交最终作品
3月2日-3月3日
院学生会学术部整理提交作品
3月4日-3月10日
学院组织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审
3月中下旬
学院公示评选结果,并向学校推荐优秀作品
4月
1.学校汇总各学院作品并进行分类;
2.组织专家进行匿名评审;
3.汇总专家意见,组织相关作品的公开答辩评审会;
5 月
1.比赛结果公示,接受质询;
2.选拔推荐作品参加首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
6月
1. 公布各级奖项和优秀组织奖获奖情况,制作证书并下发。
参赛要求
1、凡在竞赛通知发布当学期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我校各专业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参加我院院内评审的作品,申报人(第一作者)应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学生。各位同学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品,否则视为放弃参赛资格。
2、同一人同一年仅限参加申报一件作品(含个人申报和集体申报),严禁通过不同渠道重复申报或申报多件作品。
3、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一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及创业计划类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包括第一作者)不得超过五人。
原则上,本科生的作品为调查报告,研究生的作品为学术论文。每篇在8000至15000字之间。鼓励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申请参赛。创业计划书类作品原则上不超过30页(含附件等)。调查报告或论文类作品须严格遵循作品格式规范,否则取消参赛资格。
4、参赛作品应当附上推荐书、被有关单位采纳的证明和参加会议的证明的复印件,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作品应附上必要的证明。
5、参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院系所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6、作品评审为匿名评审,所有参赛作品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作者信息、指导教师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作品提交方式及注意事项
请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参赛作品申报和提交,否则视为放弃参赛资格。
(一)纸质版材料
参赛作品纸质版于2018年3月1日14:00-17:30将纸质版材料交至人文楼822室。
联系人:2017级本科生李亦朔(联系方式17303197196)。
纸质版材料包括:1、申报书;2、论文;3、其他材料
注意事项
1、纸质版论文内容须与电子版一致,每件作品独立装订(左侧两颗订书钉装订即可,无需胶装及塑封),每件作品1份;
2、参赛作品申报书:每件作品1份;
3、其他证明作品发表、申请专利、获采纳、获奖或获得其他社会评价的证明材料,每件作品的所有证明材料须装订成册;
4、上述三种材料,请自备燕尾夹夹成一份。
(二)电子版材料
参赛作品电子版于2018年3月1日24点前,将材料发送至电子邮箱marxxueshubu@163.com
注意事项
1、作品:一份word版,一份PDF版,每份作品以“马院_作品全称”命名;
2、作品申报书以“马院_申报人(第一作者)姓名_作品全称”命名;
3、邮件主题以“申报人(第一作者)姓名-学号-手机号”命名;
4、文件无需压缩,作品与作品申报书分两个文件夹提交。
竞赛作品申报书与论文格式要求详见《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一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件汇编》,详情可点击附件链接下载并阅读。评审将执行该公告,请各位同学仔细阅读文件,以免疏漏。
附件:
第二十一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申报书和作品格式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Bj42mFGBv0mbC3YeqGU0w
提取码:muwo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