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期本科专业文献研读活动成功举办

    2023年5月11日16:00,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十六期本科专业文献研读活动在立德楼801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王衡老师主讲,研读的文献篇目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马克思主义学院三十名本科生参加活动。学生会学术部冷一阳同学主持本次活动。

    学生分享

    活动的主讲人王衡老师为同学们提前规划了阅读任务,并组织同学们介绍文献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分析文献的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

    在王衡老师简单地进行引入后,基于文本和老师的阅读建议,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李金倩、曲晓扬,2021级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本科生徐弘历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与理解。

    李金倩介绍了文献的写作背景。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新的发展。然而有些新成立的共产党虽然具有革命热情,但表现出“左”的错误倾向。为了帮助他们认识和纠正错误,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撰写了这部著作。

    曲晓扬介绍了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文献的主要内容是列宁阐明了俄国革命的国际意义,论述了严格的纪律是布尔什维克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总结了布尔什维克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经验,驳斥了“左派”共产党人。文献的核心观点是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各国的实际革命形势结合起来,反对“左倾”学理主义、机会主义。

    徐弘历分析了文献的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文献的理论贡献是回顾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历程,总结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文献的历史意义在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种种“左”倾问题,为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科学的、及时的理论和行动指南。

    老师导读

    王衡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内容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与指正,从“在历史经纬中深入了解文献的写作背景”“在观点梳理中系统把握文献的思想内涵““在纵横比较中准确认识文献的历史意义”等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释。

    首先,王衡老师从国际格局变化、共产主义运动和苏维埃俄国国内形势等角度补充了文献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国际体系形成、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以及1919年底至1920年初红军在国内战争的各条战线上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激烈较量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对于文献写作的影响。

    其次,王衡老师对《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正文论述的十个问题和增补部分的要点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梳理了目前基于本篇文献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值得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和拓展相关研究的理论增长点。

    最后,王衡老师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文献的历史意义,指出这篇文献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在1920年夏天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通过的文件中得到了体现、发挥和补充,成为各国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结合《彭德怀自述》、《谢觉哉日记》、党中央在不同时期指定的干部必读书目,指出该文献在土地革命时期、延安整风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梳理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对该文献的引用、评价尤其是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最后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段落作为总结,提醒同学们重视这篇文献蕴含的时代价值。

    总结

    在讲解过程中,王衡老师深入文本,考证严谨;同学们积极发言,聚精会神。经过本次文献研读活动,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专业学习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15

2023-05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