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400余篇。
【内容提要】体系化是指进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发展途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要在权威论断基础上致力于学理探究。在理论基础上,体系化要照理论体系的一般要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征和新时代实践特色。在总体构架上,体系化要将理论创新全要素有机整合到体系之中。对于主要内容、世界观方法论,要把握其在理论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自身的体系性。在层次结构上,要处理好理论体系与各领域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外部关系上,要实现与更大体系的有机对接,从马克思主义体系和中华文明体系进行审视。体系化要坚持自主性,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结合起来,把握好体系化科学方法,自党推进、久久为功。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创新 体系化 马克思主义体系 中华文明体系
进入新时代已经十多年,在党的二十大又一次系统阐述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习近平在2023年6月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提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推进体系化,就是以体系化思维审视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对新时代理论体系进行总体性构建,对其内部要素进行体系化优化,对其外部关系进行体系化对接等。这些问题,已经有了相应的权威论断和相当多的学术讨论,存在较多的共识和定论,同时还有一些分歧和疑问。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的体系化,重要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在权威论断基础上致力于学理化探究。
一、体系化的理论基础
体系化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讨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首先要弄清关于理论体系的一些基础问题,以在一般中把握特殊、在共性中把握个性。理论体系是体系化的结果,体系化是构建理论体系的途径。从要素到体系,从简单体系到复杂体系,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途径。理论体系是多个要素按照逻辑构成的系统。要素是理论体系的实体内容,没有要素就不成为体系。要素的“多”,是“数”上的要求,独木不成林,仅仅“单个”要素不能构成体系;也是“质”上的要求,不是“同质”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功能要素的有机聚合。逻辑是理论体系的串联红线,阐明要素之间的关系。没有逻辑的要素随意堆积,也不能成为体系。
体系化使理论功能实现跃升。体系化不仅是理论形式的完善和成熟,而且使理论功能不断丰富不断提升、不断迭代。一方面,体系化为理论提供了对要素的新认知。体系化中的要素,不再是不同于孤立的、独立的要素。个体已经是集体中的个体,要素已经是体系中的要素,必须从体系中整体把握。离开体系就可能片面地理解、错误地理解。习近平指出:“要整体把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到融会贯通。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一方面,体系化使得理论形成整体效应。体系的功能不只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且包括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整体不等于、不同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即系统的“非加和性”。如果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得以发挥,显示出整体大于部分的“正加和”特性,理论则出现新的功能,实现了理论功能的升华。
体系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追求体系的完满,“近来在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之前一些理论大家构建了庞大体系,比如以《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为基础的康德体系,以《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为基础的黑格尔体系。但在社会科学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分化之下,20世纪之后百科全书式理论体系构建日渐式微,或在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作品中还有些宏大叙事,而他们都有某种程度的马克思主义基因。的确,马克思主义作为追求全人类解放的理论,以最为宏阔的视野认识世界,以最为广阔的实践改造世界,主观反映客观、理论反映实践,使其不能不是而且也确实形成了极为庞大。极为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从共时性上,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内容丰富、逻辑缜密,是“一个艺术的整体”,是“一整块钢”。列宁在《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完整的概括和介绍。卢卡奇曾经使用“总体性”这个概念揭示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整体性。从历时性上,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广义的体系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而且包括后来者的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各自具有体系性。比如,邓小平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江泽民指出,“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胡锦涛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直接以“理论体系”命名。
体系化在新时代理论创新中具有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理论体系的一般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习近平指出,“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揭示客观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理论成果自然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新时代理论体系是不断形成发展的。在陆续提出的中国梦、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自我革命等一系列重大论断基础上,经过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的权威概括,经过“学习纲要”“学习问答”等的系统阐释,这一思想日益呈现出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性。新时代理论具有突出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于书斋中的理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不仅认识世界,而且改造世界。新时代理论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更是立足于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直接指导实践。面对新时代最为丰富而鲜活的实践,这一思想绝不是逻辑的推演和茶杯里的风暴,而是具有极其鲜明的实践性。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形式,就是通过会议尤其是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等影响全局的重要会议,提出重大理论和战略部署。新时代召开了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等一系列重大会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凝结成为新时代理论成果的核心内容。一个超大国家治国理政实践的全面性,凝结为新时代理论创新的系统性。
二、理论体系的总体构架
体系化首要任务就是将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各种要素严密聚合起来,搭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构架,展现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的全景全貌。有关权威的概括是,“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内在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个概括确立了理论体系的核心构架,而从学理角度进行周延性概括,还应将其他一些基本要素容纳进体系之中。
一是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这涉及理论体系的概括范围。大的概括范围包括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和如何评价理论,也就是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小的概括范围则不包括这两个部分。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大的体系中都有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在大的理论体系中属于起始和收束的两端。时代是思想之母,是体系的开端。当今这个新时代的总体状况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世界社会主义进入新的阶段。历史地位是思想的价值,是体系的收束。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就指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二是时代课题和“两个结合”。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理论命题,理应是体系之内的基本要素。关于时代课题,问题是理论之源,理论创新就是回答和破解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等三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些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总源头,理论创新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关于“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是新时代理论体系极为鲜明的特色、不可或缺的要素,完整体系中不能没有这个法宝。“两个结合”与世界观方法论密切关联,在有关权威部门编辑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中,“两个结合”是其中重要的板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有权威的体系化构架。新时代理论创新的进程就伴随着体系化的进程,近年来权威部门对总体构架做了多方面工作。一是“纲要”的体系。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纲要”形式进行系统概括和宣传阐释,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做法和有益经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对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有关方面曾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进行过系统概括。2023 年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概括,包括绪论和十九章,这是权威性的、具有指导性的体系建构。二是“教材”的体系。教材体系是体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理论体系是密切关联的和贯通的,既反映理论体系又带有教材特点。2023 年出版的中央马工程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包括导论和十七章,这是推进理论体系化的又一重要成果。
新时代理论体系的构建还要进行更多探索。思想本身是丰富的,对思想的认识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多样要素、多种逻辑、不同视野,其体系必然有多种构建的可能。还要看到,任何思想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体系构建也可能发生变化乃至重构。实际上,不存在一种十全十美的理论构架。理论体系的不同构建,各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功能,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多样化构建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它们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体现互补性,更有利于全面地、深刻地把握理论的全貌。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学者试图构建的总体框架包括历史方位一哲学根基一体系主干一体系枝干一全面保障一领导主体一原创贡献认为“全面深人研究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上述7个基本板块结构必不可少”:有的学者将之看作由时代论、主题论。立场论、使命论。战略论。建设论和方法论即“七论”构成的理论体系;等等。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总体构建的探究,以更加自觉的态度,致力于用学理化推进体系化,把科学的理论讲科学,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
三、主要内容的体系化
体系化分析主要内容,是推进体系化的重要方面。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核心的、分量最重的部分,甚至有时将之指代整个理论体系。与体系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相比,主要内容更显得“实在”,在文献中有丰富的直接的表述,在实际中有大量的生动的实例。主要内容最具有实践性和可见性,人们总是首先从主要内容观察和认识理论的。对于覆面宽、数目众多、关系复杂的主要内容,需要条分缕析。
明确主要内容的基本范围。人们在形容、描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经常使用“内涵丰富”“内容丰富”等。丰富是指数量多、样态多,但无论如何多,总是有边界范围的,关于这个范围,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权威论断。第一个是党的十九大的论断,即系统回答“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段话的“基本问题”和“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都有多个具体所指,组合起来构成主要内容。第二个是党的二十大论断,直接点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这些权威论断构成内容取舍的基本范围。
揭示主要内容的内在联系。“十个明确”是排在首位的也是最重要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理论和实践的集中概括,相关对应的是从总目标到政治保证的“基本问题”,“明确”回答的是重大时代课题“什么是”方面的问题。“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承接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等,相关对应的是从经济建设到党的建设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侧重于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怎么干”方面的问题。基本方略既有宏观性的总体方略,也有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方略,为各个方面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的,其与“十个明确”尤其是“十四个坚持”是相通的,以标志性成果的形式蕴含原创性理论,全景式汇聚新时代理论和实践。“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各自功能有别却又有机统一,构成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应该指出,主要内容的每一个方面也是自成体系的,其最主干部分是“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以及重大战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它们在各个层次上的展开。
广揽主要内容的多种概括。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如此广阔,新时代理论创新的论断如此丰富,任何一种形式的内容概括都不可能包罗万象、一览无余,因而内容概括也可以是多角度、多层面、多样化的。比如,习近平在2022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列举了“我们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15个“提出”,这些“都是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出发,经过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深入思考提出来的,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这实际上也是对新时代理论创新的一种概括。有关内容的括还可以更为具体和细致,除了主要内容,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其他层次的内容。有关内容的概括还要持发展的眼光,随着理论创新的发展会增添新的内容,比如有关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就极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新的概括就要将之纳入并且突出出来。有关内容的概括总是有所取舍,而且也不能不做取舍。内容如果过多过全,实际上就容易细碎,因此内容必须聚焦在、集中为理论性的、战略性的方面,而舍去操作性的、政策性的枝枝叶叶。对客观内容的广阔性和丰富性与理论概括的简约性和逻辑性之间的张力,要遵照认知规律,适应宣传和研究的具体要求,把握好取舍的度。
四、世界观方法论的体系化
体系化理解世界观方法论,是推进体系化的基础方面。世界观方法论可以是一个整体,一个专有名词,也可以分为世界观。方法论。世界观侧重“是什么”,方法论侧重“怎么办”;世界观支配“怎么想”,方法论支配“如何做”。立场观点方法也是这样,既是整体的,也可以立场、观点、方法分别解读。世界观方法论是新时代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层的复杂的部分。
把握世界观方法论的连续性、稳定性。世界观方法论是理论体系中的深层要素。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体系而言,从马克思恩格斯创始人的理论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一脉相承的“脉”的最主要方面。新时代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特别注意其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性、一致性,同时注意其新的运用、新的创造。
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总体性和内在联系。党的二十大提出“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新时代理论创新世界观方法论的主要体现。“六个必须坚持”秉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凝聚着新时代理论和实践的创造。“六个必须坚持”每一条都包含丰富内涵,可以单独展开阐释、呈现独特的功能,比如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问题导向的强烈意识,系统观念的基本方法,胸怀天下的宏阔视野,等等。而对“六个必须坚持”更应做整体性理解,其内在紧密关联,功能有机叠加,共同体现世界观方法论,立场观点方法。
把握世界观方法论与主要内容的关系。主要内容与世界观方法论,两者之间一明一暗、一实一虚有机融合在一起。世界观方法论是串联体系的“红线”,却又似乎不是“明线”,有点隐性的味道。诚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体学习,是对世界观方法论的明确的、集中的阐述。而更多的情况是,世界观方法论不是直接的、集中的论述,而是需要概括和提炼才能显现和把挥的。“六个必须坚持”贯穿在“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全部内容之中,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之中。比如,在“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体现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体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坚持胸怀天下。
对世界观方法论要持辩证眼光。一是广度上,世界观方法论比“六个必须坚持”更为丰富。“‘六个必须坚持’只是其重点内容或集中概括,而不是全部内容。”二是深度上,尤其要重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毫无疑义,必须将“六个必须坚持”与实事求是贯通起来把握。三是角度上,世界观方法论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尝试概括。有的学者提出,求真务实论、知行合一论、战略辩证法、人民主体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五、体系化的层次结构
体系化要处理好总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论体系是分层次的,层次高的大体系中包含多个小体系,这些小体系是大体系的组成部分。如习近平指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如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体系化就要对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以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阐释。
系统把握新时代理论的层次性。新时代理论创新形成了多要素、多层次体系。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层次最高,最为宏阔的总体系,其他层次都是这个总体系的组成部分。二是各个领域的思想。目前已明确提出多个领域的思想,并且权威部门以编写纲要的形式对其做了概括。如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十一个明确”,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十个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十一个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十三个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十个坚持”,等等。它们属于总体系中比较成型的和成熟的分体系。三是一系列“重要思想”。诸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关于坚持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建设和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等。四是一系列“重要论述”,如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目前有关部门编写的有关重要论述摘编有 50 多种。五是“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除了前面所列的之外,还有更多更广的具体论述、论断、观念。理念等。以上这些表述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有别的思想,错落有致有机结合在一起,构绘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貌。
系统把握理论各层次之间关系。一是以系统化思维把握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思想。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其所包含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也是一个科学体系:而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二是把握好总体系与小体系关系,在统分结合中既要强干固本,又要枝繁叶茂。在总体系与六个领域思想以及其他思想的关系上,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大体系的统领性,各领域思想都是在这个大体系之下,都要贯穿大体系的逻辑,而不能与之脱离,更不能与之矛盾。各领域思想要保持大体系的共性,同时显现出小体系的个性。在各个领域开展工作时,首要的是以大体系为总的指导,然后才以该领域思想为具体指引。三是把握好各小体系之间的关系,既要瞻前顾后、兼顾左右,又要功能各异、相互平列。目前各个领域思想集中于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最为创新的方面。目前已经明确提出了诸多思想,而随着理论的丰富和成熟还会有新的增长点。对各领域思想的括,基本都是十多条,并且突出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及科学方法论等。它们有基本相通的逻辑、大致相同的幅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衡判,都大体处于同一层次。
六、理论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
体系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特殊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等同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等那些领域思想,比它们更为综合,包含更多更广的内容。尽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两者之间也有大小,高低的差别,但又不能完全套用大体系与小体系的关系来看待。两者之间历史和现实中有着复杂的交错关系,有必要做更为具体的分析。
把握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关系的映射。当下中国的政治和学术话语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复兴是三个常用语,它们之间关系非常紧密甚至有时可以互相替代,同时又在内容上和使用语境上有着微妙的区别。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概括提出并深人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这实际上是以社会主义定义、评价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这个“式”字,与“中国特色”是相通的。就中国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有中国特色,这个特色最大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这几个字,对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形容词、修饰语,而是对现代化的定性和定位。在历史上,社会主义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为解决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弊端而出现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现代化,两者总体上是一致的。
把握两者之间的高低关系。近年来我们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重大关系等诸多方面、数十条的重要论断,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战略安排、指导思想、领导力量、根本性质、主要特征、重大原则、重大关系等,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指出:“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就明确了前者对后者的指导作用。指导与被指导,地位高低不言自明。从主要内容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镶嵌于而不是脱离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正是这些内容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支撑。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来看,“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底层逻辑,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独特“六观”之世界观的体现。另外,两者之间还有范围上的差别。在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题排在第一位、具有统率性,“现代化课题”在某种意义上是其中的重点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其中之一,这也说明新时代理论体系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面上更宽。
七、理论体系与自主知识体系
体系化的一个新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关系。习近平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了“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2022年考察中国人民大学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些表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两者同向并行、相互关联。
把握新时代理论体系对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性作用。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循,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遵循。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的体系化,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尽管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包括与被包括、从属与被从属的关系,而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关系。所谓“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避开“四版”,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两个结合”的创新版,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质。
把握新时代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在内容方面,新时代理论体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将要做的事情为前瞻,着力从中国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从而构建新理论。在话语方面,恩格斯提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新时代我们创造了一系列标识性概念,诸如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创新话语,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中国知识体系自主性的生动体现。
八、理论体系的外部对接
体系化不仅是理论体系内部的关系,还有同与之对应的外部更大体系的对接问题。新的理论只有放到更大的体系中进行比较,才能准确进行定位和评价。如果与过去理论并无不同,则不能称之为新的理论。如果新的理论内核变了,那就不属于原来的体系了,比较就无意义。新的理论的地位是以创新为基础衡量尺度,看其在量的积累中对既有理论进行完善丰富,看其在质的跃升中对既有理论进行选代升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外部对接,最重要的是将其放到马克思主义体系和中华文明体系中衡判。
新时代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关系是最核心的、最紧要的。有关这个关系,政治上最权威的论断是两句话: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这是列举式对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主要成果;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从时代高度的定位。守正创新是这些关系的最精要的表述。一方面,新时代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不坚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守正是全面的坚持、本质的坚持。另方面,新时代理论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发展就没有崇高的地位。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发展原创性发展,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新样态。
新时代理论体系与中华文明、世界文明体系的关系是新的、备受关注的。从中华文明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成果。这一思想从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理论滋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于一炉,凝练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中华文明“道统”的赓续。从世界文明看,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故步自封独立于人类文明大道之外特立独行的理论学说,而是从人类文明的整体知识中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理论体系牢牢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立足中国、胸怀天下,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九、推进体系化的科学方法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是一项重要的急迫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工作。在全面推进体系化工作中,要把握好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处理好一些重要的关系。
体系化的加法和减法。从思想的内在逻辑出发,体系化要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做加法,通过拓展领域、补齐短板从而丰富和完善体系。这是体系化工作最容易想到的。同时也要看到,体系化不等于复杂化。从逻辑角度,也可以做减法,进行概括或简化处理。越是庞大复杂的体系,越要注意做概括提炼工作。通过体系化,使之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因此,在体系化过程中,哪里做加法、哪里做减法,如何做加法、如何做减法,都要仔细思虑。
体系化的定型与发展。体系化是理论发展的结果,是理论成熟的标志。这意味着要素的齐备逻辑的通畅,实现了理论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同时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不是封闭的体系,不是停滞的体系。既要看到其已经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要看到其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发展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要运用体系化,实现更高水平的理论创新。
体系化的全面与重点。体系化意味着全面,这也是新时代理论突出的标志,“全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高频词,融人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中。然而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热衷、不主张一味地搞体系,恩格斯曾批判杜林摘整套的“哲学体系”、全套的“政治经济学的和社会主义的体系”。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从来都不是为体系而体系,而是为了实现党的使命任务。科学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当前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要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理论体系化也要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
体系化的过程与目标。体系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观点的提出,到体系的整合,到实践的检验,体系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看到,体系化最终成熟的基础是客观实践。毛泽东曾说:“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新的基础上自觉推进体系化,既要有阶段性目标,稳步推进,又要有长远打算,久久为功。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研究”(2023J2DZ003)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4年第8期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