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张雷声等: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特邀专家:

    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社科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常务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的形成及在世纪之交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百年历程》等。发表《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现代化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等学术论文300余篇。

    韩喜平,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

    肖贵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行主编。

    钟明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

    [主持人简介] 韩建新,北京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高质量发展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此后,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全国两会、地方考察等不同场合,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本刊特邀张雷声、韩喜平、肖贵清、钟明华教授,就新质生产力问题进行讨论。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

    主持人: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1]请问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肖贵清:我先谈一点看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2](P1000)新质生产力是一种超越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模式,以创新为内生动力、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

    结合生产力的三要素论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新质劳动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智技术大大革新了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状态,改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术和能力。与传统的体力劳动相比,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不仅要适应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风潮,更要熟练掌握和创新运用数智技术,引领数智技术革命。新质生产力的第二要素是新质劳动资料。新质生产力本身即代表和蕴涵着丰富的劳动资料。以新技术革命为载体的新的劳动资料在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等领域逐渐崭露锋芒,不断推动产业革新和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新质劳动工具,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的第三要素是新质劳动对象。同以资本、土地等要素为支撑的传统实体性劳动对象相比,数据作为主要的新质劳动对象,在市场中的重要程度愈加提升,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子。激发数据、信息、算法等新质劳动对象的巨大效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张雷声:是的,新质生产力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基础的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在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掌握先进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并能够从事科技创新,适应数字化、智能化需要的劳动者,日益成为生产力中的革命性力量;劳动资料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的作用发生了新的变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全新的物质技术手段,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发生了极大变化,出现了数智化、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而且包括数据等非实体形态的新型生产要素,劳动对象的变化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效能,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量。

    韩喜平:我同意两位老师的看法。另外,新质生产力的“新”除了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的跃升之外,还体现在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例如,数字化赋能可以有效提高生产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及其配置效率,数字化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能够通过采取采集、编码、存储和赋值等方式直接作用于数据和信息等新型劳动对象,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力系统的发展逻辑。

    主持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认识、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习近平强调,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

    韩喜平: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理念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第一个方面,从镜鉴历史的维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生成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五大特征,即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从观瞻现实的维度来看,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肖贵清:从第一个方面,即从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的生产力角度来看,有五点认识:其一,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发展动力,强调将创新驱动落实到社会生产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体进程,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其二,新质生产力以协调为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强调要素、行业、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其三,新质生产力以绿色为必要条件,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将人民对绿色美好生活的追求转化为实践动力,并进一步转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其四,新质生产力以开放为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不局限于某一地域和民族,而是依赖于世界市场和交往的需要,只有综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强内外联动,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其五,新质生产力以共享为本质要求,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既强调中国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强调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鲜明特质。

    张雷声:从第二个方面,即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其一,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其二,新质生产力是统筹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先进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高效能。其三,新质生产力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绿色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先进技术在产业结构中的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提升高品质的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其四,新质生产力是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先进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其五,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进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仅反映着更高的发展效率和效能,而且代表着更高的生活品质和质量。

    主持人:习近平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范畴,请问“新质生产力”这一范畴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钟明华:“新质生产力”范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1]随着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土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尾声,经济发展模式会面临深刻变革,未来的经济增长会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数据与技术等新要素的投入,而不是进一步增加资本、人口与土地的投入,或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以“新”提“质”,从“量大”到“质优”,“新质生产力”能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路径选择,能够帮助改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二是为应对风险挑战赢得发展主动。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与此同时,随着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以及世界贸易局势的转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开始上升,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习近平此时提出“新质生产力”为的就是要抢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中孕育的新机遇,促进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发展,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建设完整、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占据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从而保障中国在未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韩喜平:是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新时代我们党在新质态的生产力不断涌现,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更多依靠最先进生产力引领的条件下,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习近平基于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层变化,深刻理解生产力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科技创新与先进生产力、新型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力系统及其结构优化、社会主义生产力量变与质变等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阐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主持人: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请谈谈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也标志着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广度和深度。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一个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程度,它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们的精神生活等,都必须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说明。习近平立足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唯物史观方法论,考察和分析新时代中国生产力的实际,为建立更完善的生产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并深刻阐释了它的内涵和要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运用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形成,它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新的生产力理论。

    概括地说,习近平提出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核心标志,在实现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的内涵作出了新的拓展和时代化;二是以生产力的“新质”概括,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论断作出了新的发展和具体化;三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质,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作出了丰富和发展。

    钟明华:我先谈一下张老师说的第一个方面,即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内涵作出的新拓展。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的结合而实现的。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新的生产力”的范畴——主要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生产能力和形式。新质生产力属于马克思提出的“新的生产力”范畴,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力范畴中的更高级、更先进的生产力样态。这种先进生产力不仅重视传统生产力三要素在质上的提高,更强调运用高新科技对整个生产力要素系统进行质的重塑,使生产力要素的新质组合迸发出更强劲更多重的合力,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种重塑表现为具备高知识储备、高专业技能、高创新能力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数智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种类和形态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这些要素以科技为纽带相互融通,使劳动过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因此,从内涵上看,新质生产力不仅重申了“新的生产力”中对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提升和进步的关注,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创新性和变革性,要求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方式,催生出具有更高层次、更广泛影响的生产力形态。

    肖贵清:我来谈一下第二个方面,即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论断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人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由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观点,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作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突出强调科学技术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将科学技术置于劳动力和劳动资料的行列,深化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认识。同时,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是对新时代以来党探索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的深刻总结,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的时代课题,为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继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南。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韩喜平:两位老师谈得都很深入,下面我来谈一下第三个方面,即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立足劳动二重性,将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的物质载体来研究,指出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会形成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这表现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在生产方式的统摄下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1]这意味着我国需要提高战略思维、坚持长远眼光,自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新型生产关系,以此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钟明华:关于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丰富和发展的问题,我再补充一点看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的结果。习近平同样重视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和动态互动。同时,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演进根源于物质生产,是由客观生产方式决定的。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结合形成的新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极大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还能够通过建构形成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等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新型关系,推动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其根本的落脚点和深层价值驱动力还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沿着推动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变革之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需条件,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动力。

    主持人: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运用宏阔的战略思维和前瞻视野,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请问新质生产力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韩喜平:新质生产力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多方面的,至少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决站稳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入揭示了习近平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关键驱动力,创新性提升了习近平关于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现实性及适用性;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培养急需人才,重点完善了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要论述的实践铺陈和时代注脚;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厘清了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的阐述脉络和内在规律;六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了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重要论述的本质要义和深邃内涵;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凸显并完善了习近平关于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重要论述的关键主线和战略重点;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拓展了习近平关于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中科技创新部分的重要观点和时代意蕴。

    肖贵清:我再补充两点。一是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起主导作用,进一步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党对科学发展的经济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包容性发展的社会规律认识。二是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开放包容型的新质态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限制,紧跟全球数字化发展趋势,着眼未来产业,凝聚着共商共享、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价值观,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未来产业发展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了中国智慧。

    张雷声:新质生产力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发展,还可以从“理论原理”和“范畴”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最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在新时代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一门科学,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这一严密的逻辑体系是在独特的经济范畴体系中构建起来的。我们深入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每一个具体范畴、每一个思想观点和每一个理论问题,是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关键所在。高质量发展以“理论原理”的身份和极为丰富的内涵,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而高质量发展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理论原理”,又是由一系列的经济范畴如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新质生产力等的逻辑关系来支撑并得到诠释的。另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等来推动。无论在经济理论还是在经济实践方面,究其根本来说,我们看到,需要用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因此,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1]那么,总结概括新的生产力理论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

    韩喜平:总结概括新的生产力理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根本遵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为实践依据;二是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框架,既要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为新型生产关系的优化提供前提,也要分析新型生产关系的优化如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制度依托;三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从理论上分析“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路、方向及其重大政策的生成机理;四是坚持“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怎么样”的问题链条;五是坚持 “凝练过去经验—探索当下做法—展望未来进阶”的历史链条;六是坚持因地制宜,既要在理论上擘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局部署和战略安排,也要解读城乡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针对性策略和逻辑进路;七是坚持外来经验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

    张雷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理论研究,既有利于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创新,又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刚才韩老师谈了总结概括新的生产力理论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下面我谈一下深化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领域。

    第一,深化对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的变革,培育出增长的新动力,释放出增长的新优势,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要进一步分析科技创新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通过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的集合,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转向更多依靠技术、管理、数据、人才等要素驱动。第二,深化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的研究。从产业发展看,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新质生产力所体现出的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牵引和带动作用,为我国制造业从大向强转变提供了明晰思路和革新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通过深化相关研究,促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与交叉创新,形成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第三,深化对新型生产方式的研究。伴随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生产方式也会出现革命性变化。要深入研究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积极发挥新型生产方式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入研究如何统筹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还要深化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钟明华:两位老师谈了总结概括新的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原则和研究方向,我重点谈一下进一步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几个着力点。

    第一,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即这个新的生产力理论何以提出的问题。要在理论上研究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关系是什么,在历史渊源上阐释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强调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上说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国内国际背景是什么。第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即它的内涵、特征、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围绕习近平对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从先进、绿色、创新和高质量等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围绕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来分析新质生产力内涵,与传统生产力比较中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特征。第三,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意义。在理论上,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价值。在实践上,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科技发展、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赢得国际竞争等方面的意义。第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即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路径有哪些。在宏观经济层面,政策指导与新质产业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科学布局新兴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如何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等。在科技创新层面,如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保障等。在教育和人才层面,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改革现有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另外,也要分析政治、文化、社会、法治等领域对于新质生产力形成路径的重要作用。

    三、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新时代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请问应当如何看待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系。

    张雷声: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推动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面临一些瓶颈问题。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实践,打通卡点瓶颈,需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根据习近平多次重要讲话精神,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在当前的全球产业竞争中,我国只有由侧重产业的规模扩张向推动产业的创新驱动优化更新,把诸多优势整合转化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市场优势,才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竞争主动权。第二,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由于我国在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面临“卡脖子”问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风险隐患较为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的当务之急,就在于解决安全风险隐患,通过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高度融合,以技术创新链带动产业创新,更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第三,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以科技主动赢得发展主动,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建设。第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使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我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6G、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则是创新发展的承担主体,它可以通过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创新、组织结构与模式创新等全面创新活动,创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产业载体,实现高效能、形成新动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增强实体经济的创新动力,拓展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韩喜平:是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是形成产业新质态、构建产业新体系。下面我从两个维度谈点看法。一是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维度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尚处于加速起步状态的这一时期,应该改造提升而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或者一哄而上、泡沫化发展新兴产业。因此,一方面要优化传统产业存量。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展开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中低端产能过剩、产业碎片化以及国际竞争力不足等瓶颈。另一方面要扩大新兴产业增量。要打造数字处理芯片产业、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信息通信产业和新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城市群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同时要开辟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促使未来产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

    二是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构建的维度看。就城乡而言,农村地区要及时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的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灾害预警与防控、农业信息与数据服务、农村物流和电商、智慧乡村旅游等现代化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基础上,要丰富城乡现代化产业协同发展特色与种类,依托数字化重构城乡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高城乡现代化产业关联度。就区域来说,东部地区要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加快在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实现突破,率先实现激活发展新活力、迈上发展新台阶;东北地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兴特色产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和创造力快速上升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肖贵清:下面我从我国既有产业体系出发,谈谈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问题。我国作为全球制造规模总量第一的制造大国,已形成基础配套设施完善、行业种类齐全、市场需求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从我国既有产业体系出发,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数据要素赋能。数据要素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的关键引擎,要以数据要素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创新数据要素开发模式。二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着重强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着力补齐短板、延伸长板、创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以产业链体系优化升级带动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三是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制度改革。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从现代化产业的制度层面作出深层次变革。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破除阻碍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制定公平公正的产业资源配置规划。加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引导,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和产业结构失衡,促进各产业、行业之间良性竞争,鼓励产业间相互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现代化水平。

    钟明华:正如几位老师所言,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在于:一是要加强新质生产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大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构建高速、泛在、先进的新质生产力基础设施体系。二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应用。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质生产力技术在各行业的融合创新应用,推广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是要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包括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税收优惠力度,壮大新质生产力人才队伍等。四是要促进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升级。五是要培育新质生产力主导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新兴产业。

    主持人:习近平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1]请谈谈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系。

    钟明华: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汲取全球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创新的资源。新质生产力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兴领域,其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方向、路径和领域上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多样化、差异化的创新格局。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新质生产力创新资源,有利于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创新合力,加快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打造新质生产力国际竞争新优势。新质生产力的竞争已上升为国家之间的全面竞争。只有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才能把握发展前沿方向,确保相关产业、技术、标准等在未来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加强与全球高水平科技力量合作,有利于抢占未来新质生产力竞争制高点,培育新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三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力。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人才储备不足等瓶颈。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业、领域壁垒,促进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形成内生创新驱动力。同时,通过吸引海外新质生产力领军企业和人才来华发展,可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储备更多发展动能。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创新集聚地。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创新创业领域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可为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提供稳定、良好的发展预期,吸引更多创新主体在华集聚,催生新质生产力新高地。

    韩喜平:钟老师从四个方面谈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下面我谈一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国际交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国要建立世界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契机,发展成为全球技术变革的引领力量,并由此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释放。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要在经贸领域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对接,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形成强大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先进制度保障。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高水平“内外”联动。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贸易和物流大通道,进一步完善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良好环境基础。

    钟明华:是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相互促进的。为了充分释放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制度型开放,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赋予外资更大经营自主权并实施高水平国民待遇;二是强化规则与管理运行方式的开放,加快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三是加快数据要素对外开放和跨境流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四是加强与各国在新质生产力前沿领域的合作,鼓励联合创新、共享成果;五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集聚区,为全球创新资源提供全方位保障。

    主持人:带领全体人民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孜孜探求。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请谈谈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共同富裕的关系。

    张雷声: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建的共同富裕,是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这样的共同富裕,必须是在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中才能得到实现,因而必须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既必须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也必须正确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这是基本原则。由此可以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

    第一,新质生产力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可以带来社会福利的整体提升,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第二,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形成新业态、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收入水平,由此可以引导收入分配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有助于收入分配格局的优化。第三,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区域、城乡、行业等协调发展,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合理的就业结构、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奠定基础,由此可以完善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体系,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毋庸置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手段,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难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技能劳动者的形成、劳动市场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以及健全的收入分配机制等,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润滑剂”,有助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手段加速共同富裕的实现。

    钟明华:是的,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能够有力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我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几点看法。

    第一,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协同创新等途径,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产出和收入的快速增长,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还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等新兴产业腾飞,形成新的增长动能,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共同富裕才有广阔空间。第二,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扩大就业渠道和提高居民收入。新质生产力将拉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新技术、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必将提高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全社会整体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居民收入整体提高,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从而缩小贫富差距。第三,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均等化发展民生领域。新质生产力可助力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均等化发展。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打通城乡教育资源供给障碍,远程医疗、智能医疗技术可以提高偏远地区医疗资源覆盖面,智能家居等技术有望提高老年人养老质量。因此,新质生产力通过民生领域的普惠发展,将惠及更广大民众,助推共同富裕。第四,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减少机会差距。新质生产力的衍生品如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可以大幅降低信息获取与传递成本,增强公平正义、社会包容性。算法技术实现精准识别和服务供给,有利于减少机会差距。同时,新质生产力将引领管理体制、运营流程变革,实现权责统一、阳光透明的善治格局,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平性,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肖贵清:刚才两位老师对这个问题已经谈得很深入了,我主要从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进而推进共同富裕的角度作一点补充。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进一步做大做优共同富裕的“蛋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会深刻影响就业市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新兴产业的就业结构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发挥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有助于为更多人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的机会。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的生产方式将会影响社会生产关系,形成具有共同富裕倾向与特征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是覆盖全领域的先进生产力,要求协调好农业、工业以及其他领域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保障产业和区域的发展平衡,以使更多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主持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请谈谈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钟明华:中国式现代化有诸多特征,这些特征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只有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才能行稳致远。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等方式,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将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增长动能,助力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也将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质量。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此外,新质生产力还将深刻影响传统产业的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引领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创新,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现代流通体系,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价值追求。新质生产力可助力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同时,新质生产力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打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障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共同富裕创造更加良好条件。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力量源泉。第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发展理念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质生产力蕴含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现代理念,可以推动发展理念的转变。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也倒逼各个产业加强协同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必将遵循绿色低碳理念。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发展理念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第五,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抓手。新质生产力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国家之间博弈的制高点。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就等于占据发展的先机。我国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借助全球创新资源赶超发达国家,而且还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从而增强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韩喜平:正如钟老师所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促进与之相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根本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的跃进历程,本质上也是我国对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模式的探索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针对现代化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索。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主线可以归结为,现代化的实现“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3](P861)并要求“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P652)这里的“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实质上是指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我国生产关系虽然在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是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必须塑造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及新型生产关系的协同发展,能够进一步推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年第5期

12

2024-06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