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野丨王易: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百年探索及启示

    作者简介

    王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兼职)。

    [摘 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探索画卷。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为准线、始终以妇女发展围绕党和国家发展主题为主线、始终以加强妇联组织的健全完善为长线、始终以发挥妇女贡献社会的使命担当为基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基本特质。保证新时代妇女解放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要正确认识妇女与男性的关系、正确认识西方女权主义冲击、正确认识妇女内部阶层差异、正确认识家庭家教家风问题。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运动;妇女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妇女解放写在了奋斗旗帜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妇女问题的具体特点,以提高妇女地位、彰显妇女作用、实现妇女解放为指向。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也是一部党带领广大妇女逐步推进解放进程的奋斗史。这段妇女解放运动的百年征程,体现了诸多一脉相承的基本特质,也启示我们在新的时空境遇下,解决好新时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新问题新挑战,继续续写妇女解放运动新征程。

    一、总揽

    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探索之路

    一百年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彰显出亿万妇女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砥砺前行、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的样态。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特点,由启航到突围、由发展到奋进,呈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生动鲜活的探索画卷。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探索妇女解放的启航之路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将妇女解放运动纳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轨道,以劳动妇女为主体,联合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不同民族的妇女力量,组成联合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厘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妇女解放的关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各阶级妇女必须同全国人民一起,推翻三座大山统治,在获得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同时,才能获得自身解放。毛泽东对此作了深刻总结:“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胜利是分不开的。只有阶级的胜利,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1]这一论断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妇女解放的关系,成为动员广大妇女投身到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斗争洪流的理论依据。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出现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前线和后方,穿梭在根据地建设各领域,中国妇女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开启了解放之路。

    认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妇女解放的关系。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后,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妇女解放问题。李大钊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经济角度观察妇女问题,强调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在于阶级解放。[2]陈独秀将妇女解放置于社会主义这一目标下考量,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妇女问题。[3]李达指出,中国妇女只有积极投身于劳动阶级的解放事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解放。[4]向警予、瞿秋白等进步知识分子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指导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找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一理论指导作出了重要贡献。

    澄清参与社会生产劳动与妇女解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注重开展以女工为基础的劳动妇女运动。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在鼓励农村妇女参与劳动中提高自身地位的理念推进着劳动妇女的解放进程。根据地建设中,妇女获得了土地分配权,开始对土地独立支配。抗战期间,毛泽东多次强调,没有妇女,生产就不能进行。解放战争中,广大劳动妇女主动参与生产劳动,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鼓励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体现,正如恩格斯所说:“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5]中国共产党将这一观点运用于实践,推动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入崭新阶段。

    (二)在新中国建设发展进程中探索妇女解放的突围之路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纪元。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在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进程逐步推进。

    妇女解放运动和全国性的群众运动紧密结合。为促进新中国建设发展,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将束缚和摧残妇女的旧制度、旧习俗彻底破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在全国掀起了系列群众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打破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男女平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婚姻法运动打破了封建婚姻制度,为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写下了成绩斐然的一页;废娼运动打破了迫害妇女的娼妓制度,帮助妇女重获尊严;普选运动打破了妇女无政治权利的困境,为妇女扫除了走上政治舞台的的障碍。伴随着全国性群众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妇女解放进程空前推进,妇女社会地位大幅提升。

    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妇女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中心任务展开。城市产业女工数量大幅提升,妇女就业领域不断拓宽。交通运输领域出现了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第一批女电车司机;建筑工程领域,女瓦工、女窑工不断涌现;国防工业建设领域也诞生了第一批女飞行员。农村分得了土地的妇女,不仅同男子一起进行各种农业劳作,还积极参加各种副业生产。毛泽东高度评价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妇女,指出“中国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6]。

    关注妇女特殊权益和促进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这一时期,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十分注重妇女的特殊利益。就像邓颖超所说:“在发动妇女群众执行和完成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时……要从妇女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照顾妇女的特殊困难”[7]。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专门强调了妇女产假问题,对产假期间妇女工资,怀孕女职工的检查费、接生费等给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也在改造旧产婆、推广科学接生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大降低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总体来说,保障妇女特殊权益的政策和措施,不仅有助于妇女健康水平的改善,也为妇女投入新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健全妇女组织保障和加强宣传引领紧密结合。全国民主妇联成立后,各地各级民主妇联也在1956年初步完成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城市居委会中设立了基层妇女组织,农村基层妇联组织在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中也逐步建立。妇联还十分重视开展宣传教育妇女的工作。全国民主妇联成立之初就创办了《新中国妇女》杂志,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妇女问题。妇联也擅长运用画报、座谈、广播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在引导妇女参与群众运动和经济生产中起了良好效果。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妇女组织建设的同时,重视妇女的宣传教育,对凝聚妇女力量、推进妇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探索妇女解放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妇女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创新的进程中,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辟妇女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城乡妇女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了大批农村妇女成为独立的土地承包者、经营者。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妇女劳动力,催生了一批有想法、敢创新的女能人、女厂长。在城镇,妇女不仅积极参与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下,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也成为很多妇女的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不仅为妇女争取了更多发展空间,也帮助妇女获得了更高的家庭地位和社会认可。

    以科学理论为遵循,明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地位。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的妇女运动一度消沉,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声音此起彼伏,复杂形势迫切需要理论层面的科学回应。江泽民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8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讲话,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首次进行系统阐释,并希望广大妇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女性”[8]。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也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创造了更有利的社会环境。

    以对外开放为指针,形成妇女解放的世界眼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中国妇女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也为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妇女提供了便利。邓小平强调:“妇女干部要看世界,农村妇女也要看世界。”[9]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妇女出现在了各种类型的世界妇女大会上。中国妇女组织尤其是全国妇联开辟了同多个国家、地区的互访交流。妇女国际合作项目也纷纷落地,合作项目甚至延伸到了老少边穷地区。总之,对外开放提供了中外妇女交流合作的良好机遇,不仅彰显出中国妇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良好形象,也有助于国际妇女运动的交流互鉴。

    以基本国策为保障,确保男女平等的长期稳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关注男女平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颁布推进了男女平等的立法进程,《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的出台为妇女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生态。这一时期,国际社会上两性的协调发展也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江泽民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宣布:“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10]这是男女平等首次作为基本国策被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妇女乃至全世界的庄严承诺,有利于男女平等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探索妇女解放的奋进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妇女解放运动进行了全新探索,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方向道路、时代主题、路径方法等问题,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是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的行动指南。

    明确妇女运动新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是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主题。”[11]这一论述对新时代妇女运动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作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把握好妇女运动新的时代主题,最关键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为中国妇女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妇女发展实际出发的科学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当代妇女运动时代主题的最终实现,也必然进一步推进着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前进征程。

    赋予男女平等新的时代内涵。从1954年被首次写入宪法到1995年上升为基本国策,再到2012年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男女平等在我国实现了从“政府承诺”到“立法确认”再到“执政党纲”的深化拓展。新时代以来,男女平等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强调,坚持男女平等就是要“实现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12]。这一表述从权利、机会、结果平等三个层面诠释了男女平等的时代内涵,不仅强调了妇女可以也应该成为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也突显了妇女亦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提升妇女获得感的重要体现。

    提出妇女具有两个独特作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关于妇女具有伟大作用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妇女具有“两个独特作用”的论断。他强调,要“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13]。这是基于妇女自身特点和优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新的历史方位下,妇女的作用较之以往更具挑战也更加突显。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她奉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她力量”,社会各领域各岗位中的“她精神”……广大妇女用情怀和担当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作用,书写着新时代的巾帼篇章。

    突出党的妇女工作的政治性。党的妇女工作“关系到团结凝聚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关系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力量,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14]政治性是党的妇女工作的根本属性,也是开展好党的妇女工作的根与魂。突出这一属性,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妇女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还要坚决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积极维护妇女领域的政治安全。新征程上,加强党的妇女工作的政治性是保证妇女解放运动厘清“跟着谁走”和“怎么走”的必要条件,也是团结广大妇女的关键所在。

    二. 找准

    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基本特质

    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妇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推动妇女解放征程前进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延续着蕴含其中的基本特质。所谓“基本特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运动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脉相承的东西,找准这些基本特质,是赓续党领导妇女运动传统的必然之举,也是走好新时代妇女解放道路的题中之义。

    (一)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为准线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妇女问题上的运用,贯穿着我们党领导妇女运动的整个历程。它不仅从根源上揭示了妇女问题因何产生,也从方法上阐明了妇女解放何以实现,还从方向上明确了妇女解放定能实现,是党领导妇女运动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妇女运动的实际,逐步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百年征程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印证了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一条准线,毫不动摇、始终坚持。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将继续指导着我国妇女运动持续发展。恩格斯在谈及马克思主义时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5]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其提供的也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6],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中国共产党不仅在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百年实践中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未来,也必将继续将其作为领导妇女运动的“定盘星”,推动我国妇女解放运动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二)始终以妇女发展围绕党和国家发展主题为主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区别于西方妇女运动的显著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我国妇女的发展是与党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的,始终围绕着党和国家的发展主题而推进。这与我国独特且复杂的党情、国情和妇情有关。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发端之时,正逢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之际,在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是不可能脱离阶级解放、民族独立而只谈性别解放的,实现阶级解放和民族独立是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第一诉求。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代表的根本利益始终与广大妇女的具体利益是一致的,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不会是孤立的运动样态,必须把妇女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主流中,紧扣各个时期的时代主题,才能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妇女的自身发展。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必须在人类解放的意义上科学地认识妇女解放,性别平等是人类解放的一部分。妇女是阶级、民族、性别等多种社会属性的综合体,妇女问题属于社会问题,因而,妇女发展是不可能脱离党和国家的发展主题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秉持住了这条主线,才领导着中国妇女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妇女两百多年才走完的历程。毋庸置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妇女发展围绕党和国家发展主题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最符合我国国情、最能有效改善我国妇女前途和命运的发展之路。

    (三)始终以加强妇联组织的健全完善为长线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民主妇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省、市、县民主妇联的相继建立;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在宣传引领、妇女研究、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在新时代,妇联在党的妇女工作中的地位愈加突出、作用愈加彰显,同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妇女组织。可以清晰地看到,妇联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健全到逐渐健全,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如今的妇联,与党和政府有着高度密切的联系,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开展妇女工作最可靠最有力的助手”[17]。横向来看,妇联组织涵盖了妇女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政策普及、参政议政、权益维护、家庭建设、理论研究等等;纵向来看,妇联组织辐射范围包含着中央、省、地(区)、县、乡、村六级。这种横向讲究延展、纵向贯通到底的组织架构,为妇联充分发挥协调上下、沟通内外、联系左右的职能提供了极大便利。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抓牢了加强妇联组织建设这样一条长线,使妇女解放运动所依靠的组织力量越来越坚实,才为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前进搭建起了可靠支撑。当前,面对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面对着群团改革的大环境,妇联组织也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始终以发挥妇女贡献社会的使命担当为基线

    妇女解放离不开妇女自身,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革命战争中,妇女们或支援前线,或建设后方,展现出不逊男性的巾帼风采;经济建设中,广大妇女冲锋在生产一线,以智慧、奋斗和奉献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政治参与中,妇女们敢于为自身代言,在法律法规制定、妇女权益维护方面建言资政、献计献策;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家庭建设中,广大妇女勇做家庭经济福祉的贡献者、优良家风的传承者、严正家教的实施者,为建设文明家庭和文明社会发挥着责任担当;国际舞台上,广大妇女一面积极吸收国外妇女解放的先进经验,一面讲好中国妇女故事,不断打造中国妇女的良好国际形象。中国共产党正是充分认识到,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才在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始终强调发挥妇女作用,增强妇女贡献社会的使命担当。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需要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18]当前,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凝聚起包括亿万妇女在内的磅礴力量,只有始终注重发挥妇女贡献社会的使命担当,才能充分释放妇女能量,为推进国家发展持续谱写动人华章。

    三、破解影响新时代妇女解放发展的

    若干关键问题

    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于如何解决好新时代的妇女发展问题而言,不仅要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基本特质,也要置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空境遇,善于发现新时代妇女解放发展的特殊所在、关键所在,从而对症下药,确保新时代妇女解放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正确认识妇女与男性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从未将妇女与男性对立起来,始终呈现出两性合作的样态。就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陈望道等关注男女平等问题,行走在为妇女发声的前线,他们均为男性。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阶段上,党的历届领导人都为促进男女平等作出重要贡献。这都是我国妇女运动与西方妇女运动的又一显著区别。在西方妇女运动领导者中,很多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归结为来自男性的性别压迫,鲜少从私有制和阶级压迫这一根源上看待、分析妇女问题。当前,我们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国际国内形势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十分需要男女两性的协同合作。正如习近平强调的:“男女共有一个世界。”[19]在对待两性关系这一问题上,绝不能把男女平等绝对化。我们讲究的男女平等绝不是“男女都一样”,也绝不是抹杀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妇女承担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特殊使命,也有着与男性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所以,男女平等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因素,在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平等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平等。此外,也绝不能把男女关系对抗化。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指出:“劳工妇女的运动亦不该与劳工男子的运动互相敌对,应该有一种阶级的自觉,与男子劳工团体打成一气,取一致的行动。”[20]妇女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男性同样也是,男女两性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和价值,和谐相处、密切合作,才能在共担时代使命中共同发展。

    (二)正确认识西方女权主义思潮

    妇女问题是全世界的共性问题,实现妇女解放也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议题,但在不同文化背景、国情妇情影响下,我们与西方在妇女问题解决上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深入,西方女权主义思潮涌入,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也引发着学界关于其部分合理性观点的审慎思考。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首要处理好“两个不能变”的问题。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不能变。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运用阶级分析法阐释妇女问题,主张妇女要积极参与经济生产以及在解决人类解放的进程中实现妇女解放的观点,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不变立场。对于某些极端西方女权主义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指向性别压迫的观点,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另一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的道路也不能变。中国的妇女运动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与党和国家的发展主题同向同行。此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从来不是封闭的、凝固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吸收借鉴西方女权主义中的合理成分,比如社会性别理论。它认为男女性别差异是文化和语言造就的结果,男女不平等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既然不是先天的,就是可以改变或能够改变的。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中,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一项政府承诺被确立下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21]这是我国兑现社会性别主流化并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体现。可见,我们必须理性看待西方女权主义,既要坚守住我们的立场和原则,也要善于吸收借鉴其合理成分。

    (三)正确认识妇女内部阶层差异

    由于资源分配不平衡,社会阶层分化、固化等现象的存在,不平等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男女两性这一层面上,妇女群体内部也存在着不平等。在2018年的全球妇女峰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的实现妇女群体的全面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妇女运动进程的重要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全新概括,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2],这也为保障妇女群体内部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提出了新期待。事实上,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诸多政策、推进诸多决策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妇女内部的阶层差异。比如,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中国共产党秉持着妇女既是脱贫攻坚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和贡献者的原则,注重组织动员杰出妇女奋力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妇女“半边天”作用充分彰显。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着重关注妇女特殊贫困群体,将其作为优先帮扶对象,尤其是农村留守妇女、城市移民妇女、特困单亲母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妇女等。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留守妇女等特殊人群关爱服务体系。2020年,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制定《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提出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妇女内部的阶层差异、妇女内部的不平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解决我国妇女发展问题上必须更加注重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促进妇女群体的整体性发展、全面化推进。

    (四)正确认识家庭家教家风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24];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时,也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着力点之一;近期,《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也正式出版发行。这些都表明,新时代条件下,家庭家教家风问题十分重要且必要。在解决新时代妇女发展这一问题上,必须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契机,高度重视妇女的角色和作用,妇联组织也要充分承担起引领、凝聚妇女的重要责任。首先,广大妇女要传播家庭家教家风好声音。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风清气正的家风传统都是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只有将千千万万小家建设好,才能合力擘画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整体蓝图。其次,广大妇女也要厘清家庭社会关系总思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家庭关系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家庭美德教育是涵育公民道德建设的动力源,优秀家风传承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助推器。建设好家庭,就是搭建起了国家和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保障。最后,各级妇联还要协调各方,共同画好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引领广大妇女打好主动战,团结学校力量打好协同战,激发组织活力打好攻坚战,着力构建起以妇女为主体、学校为纽带、妇联为依托的三级联动体系,真正使家庭家教家风成为推进基层社会乃至整个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相应的,家庭内部、基层社会以及整个社会的建设发展也能为妇女自身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新时代妇女的解放发展就是在与家庭、社会的同频共振中逐步推进的。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