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为养,浇思政之花

    教师简介:

    董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青年学者”(A岗),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曾出版2本专著,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四十多篇,长期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研究生)”的教学。

    “用学术讲实、讲活、讲好政治,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担当。”在思政这片广袤的田野里,董老师已经耕耘了十年。从青涩到成熟,从第一次上课堂的紧张到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董老师在不断思索和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属于独具特色的思政道路。在今年9月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董老师获得了一等奖的优秀成绩,“我认为思政课并不仅是一份工作,还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这份奖项是对我的激励,将激励我在未来思政课教学的道路上继续奋斗、不辱使命!”

    一、“求木之长,必固其本”——在学术探索中讲实思政课

    “我虽说参加过几次思政课比赛,但到全国的舞台上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进行交流,这还是第一次。”对于行为向来低调的董老师来说,在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的舞台上讲课,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挑战。“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要感谢学校和学院对我的帮助支持,我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时至今日,董老师仍然时常会想起比赛前几日,学院领导将参赛教师聚在一起,把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理解倾囊相授的场景。直到上场前一天凌晨两点,董老师还在和学院进行电话沟通。“这次能够得到一等奖,是对我教学成果的认可,也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去讲实思政课、讲活思政课、讲好思政课。”从教近代史纲要多年,董老师从无数次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思政之道:以研究成果为支撑,以创新形式为手段,坚持内容为王,用学术讲好政治。

    思政课对于董老师来说,是一种学术上的追求。思政课不是空讲、乱讲、胡讲,而是要在做实研究的基础上,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力求让学生上课有兴趣、听课有收获、下课有感悟。2018级外国语学院的周柯宇说道,“以前只知道一件事情是这个样子,董佳老师的课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在自信流畅的授课的背后,是许多个日夜里董老师埋头于学术研究的身影。吃透吃深教材内容、结合时政与时俱进、思考课堂展现方式……董老师在平衡教材内容和创新课堂形式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素养,提高思政课质量。“追求课程形式的创新是容易的。”但董老师明白,思政课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形式的创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还是要‘内容为王’。”

    多年来,董老师秉持着“以学术讲好政治”的信条,把重点放在课程内容上,避免课堂内容的简单化、贫乏化和肤浅化。在注重思政课堂内容政治性的同时,注意拓宽视野、融入情怀。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董老师认为,目前许多思政课之所以被当做“水课”“玩课”“睡课”,更多原因在于教师本身不能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得学生真正能够在思政课堂有所收获。讲好思政课,必须建立在教师真正有研究、有学问,真懂、真信的基础之上。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思政课能不能真正讲出东西来、讲出真东西。

    思政课堂的背后是教师扎实的学术研究,思政老师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学生明白,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党、为什么人民选择了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无不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二、“古今为史海,政治作钩沉”——在史政连接中讲活思政课

    “上董佳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2017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生李亦朔说道。“有意思”“有深度”“有内涵”这已经成为了学生对董佳老师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一致评价。学生饱含求知欲的眼神、时不时眼前一亮的小激动是董老师课上的常态。董老师要做到的,便是让每一堂课都理论性与趣味性兼具、思想性与故事性并存。每一节课堂背后,实质上是董佳老师扎实的学术素养和深刻的自我哲思。课堂上,董老师对近现代史史料信手拈来,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对时政要闻分析透彻,逻辑独到清晰,发人深省。

    董老师将一幅人物鲜活、脉络清晰、复杂多面的历史图景描绘了出来。这幅图景不仅是放在学生面前的,而是让学生融入其中,成为近现代史中的一员,再引导学生回到现实。通过过去与现实的对话,跨越时空,穿越“过去”与“现在”的鸿沟,让学生了解过去、思考过去,并且为“现在”提供思想,实现历史和现实的观照。

    复杂历史图景的核心内涵是董老师讲授时所贯彻的中国近现代史六个维度,分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五百年发展史,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崛起的百年复兴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道路的七十年国史,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改革到社会变革的四十年自我革命史,以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通过这六个维度,将学理性与政治性融合起来,将历史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从而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思政课,是不是非常“高冷”呢?答案是否定的。董佳老师的课接地气、史事有趣味、理论有关怀。董老师不仅在讲授上做苦功,也在和学生互动上下功夫。董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时刻注意现场环境的“变”,随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捕捉讲授期间灵光一闪的瞬间,随时调整自己的展示内容和节奏。在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中,尽可能地达到最好的讲授效果,从而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成效。

    三、“头顶星空,脚踏实地”——在治学实践中讲好思政课

    从1999年上大学至今,20多年来,董佳老师从昔日的青年学生已经成长为今日的杰出青年学者、思政课骨干。从教十年,董老师独立或参与创作十余部著作,发表论文近40篇,先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校级、北京市级、国家级等多项各类奖励或荣誉。不久前获得的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又为其教学生涯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在承担繁重的思政课教学任务同时,董老师也深耕学术,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董老师用“头顶星空、脚踏实地”八个字简单总结了自己如何讲好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明确高校思政课所承担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培养青年大学生“四个自信”的伟大任务,积极思考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实现这些目标。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又要苦练基本功。在教学设计上,既要从教学大纲、教材、文献这些基本材料中挖掘“干货”,又充分结合自身风格优势大胆创新,以精彩的方式呈现“干货”。同时,还应遵循教育规律,照顾到学生群体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将教材语言转化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就具体的近代史纲要教学,董老师又着重强调要引导学生放宽历史视野,通达古今中外,克服以往视野局限导致的片面自卑与自负,全面科学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真正树立起“四个自信”。谈到上董老师课的感受,2018级外国语学院的陈攸同说,“董老师的课给人的一贯感觉是平实,但总能以比较的眼光审视历史,在春风化雨中,拓宽我们的眼界,提高认识的层次。”

    在未来新的一年里,董老师希望能继续用研究支撑思政,用学术讲好政治,用奋斗和实干去继续探索一条讲实、讲活、讲好思政课的道路。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