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师 · 人师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拓性贡献
——刘佩弦学术成就及影响述评
陶文昭 李青润
刘佩弦(1922—2011)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投身革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倾尽毕生心血教书育人,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刘佩弦在战火纷飞中走上马克思主义研究之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23岁的刘佩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法学院。然而,不久之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反共内战。他深感国民党政权之腐败堕落,毅然投奔了被誉为“第二延安”的张家口解放区。1946年3月,他考入华北联合大学财经系学习,并于同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前往张北农村,跟随广大干部一起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参与土地改革,他从亲身实践的体悟中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46年9月至1948年6月,刘佩弦继续在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政治研究室攻读研究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刘佩弦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实现了人生的蜕变,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共同锻造了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他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佩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者。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随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也渐次展开。与苏联和国际上相关研究进展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创和起步阶段,亟待加强。应20世纪60年代政治形势和理论研究的需要,1964年经中央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研机构——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简称“马列所”),一批后来蜚声全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家在这里聚集、从这里起航。刘佩弦长期在马列所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在这个国内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阵地辛勤耕耘、倾力奉献,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佩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984年,他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史纲》,这部43万多字的著作是我国第一部较具规模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论著。著作详细梳理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创立、发展过程,并阐述了其演变规律。1994年,他主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从十月革命到中共十四大》,论述了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中共十四大的70多年间,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补充了《科学社会主义史纲》未曾论及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内容。这两部论著内容翔实,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全貌,成为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资料。
刘佩弦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基本概念、重要著作、主要人物等进行了诸多基础性研究。1988年,他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收录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五个大类的最新词汇,涉及辞目2500余条,全面、准确、简明地介绍了基本概念。这部兼具工具性与学术性的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1991年,他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名著选介》,选取了53篇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流派的重要著作,按历史顺序排列,就其主要内容、写作背景和意义等问题做了简要的介绍,清晰地展现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演变脉络。1994年,他主编《第二国际若干人物的思想研究》。第二国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很关键的一环,也是社会主义东西分野的源头,如何认识这一时期的思想争论关乎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把握。书中介绍了第二国际左、中、右派九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观点,为研究这一重要历史阶段提供了思想材料。这些著述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基础和研究参照。
二、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名师大家
刘佩弦尤其精于对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其注重对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一方面是因为,列宁社会主义思想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是因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对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从理论变为实践的开端,还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尝试,其经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1988年,他主编《列宁思想史》,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和列宁的著作,系统介绍了列宁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贡献,并对列宁及其思想的地位做出了客观评价。该书是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最早的系统研究列宁思想的专著。他在这部著作和其他一些重要论著中,重点探讨了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问题。十月革命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其评价不仅涉及理论上对无产阶级解放条件、道路等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更涉及俄国、中国等走革命道路的国家的政权合法性问题。刘佩弦指出,列宁结合时代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等重要论断,在此基础上领导的十月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其意义之伟大不言而喻。许多人讨论十月革命的问题,不仅是关注这场革命本身,实际上还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是否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他认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样本提出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而非唯一规律,不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一般规律当成僵死的教条到处硬套。
第二,列宁关于经济落后的无产阶级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刘佩弦指出,十月革命后初期,尤其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曾尝试通过国家法令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过渡到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统一的生产和分配制度。然而这一政策的失败使列宁很快意识到,经济落后的无产阶级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之后,列宁开始探索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过渡,即经济落后的无产阶级国家必须考虑到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特点,必须利用中小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从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对于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形式,列宁提出了租让制、合作社、代购代销、租借制等具体方案。此外,列宁还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产阶级国家机关和执政党建设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刘佩弦指出,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正是对列宁关于经济落后的无产阶级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第三,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过渡时期”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但关于其内涵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如何认识“过渡时期”关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形式。他考证了诸多马列著作后指出,马克思和列宁所认为的“过渡时期”是指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整个时期,而非仅仅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基于向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需要,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刘佩弦对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立场、方法和结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迪。
一是他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政治现实性。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关于社会主义失败的言论甚嚣尘上,但他对于社会主义的未来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心。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难免要经历曲折的探索过程,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他强调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他对列宁思想的研究集中于我国走向改革开放、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变的时期,关注的都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启示。
二是他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学术探究性。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本和国际工人运动史极为熟悉,治学十分严谨,文章总是材料翔实、论证充分。他的研究材料及结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他秉持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敢于触及一些学术上重要的敏感问题。比如,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些富有争议但影响较大的篇目、观点,他在编辑著作时纳入其中,“目的是为了使一些青年读者,进一步开阔眼界,对社会主义流派中存在的某些有影响的观点有一个初步了解”。又如,受意识形态斗争影响,第二国际许多人物的思想观点和理论著述长期以来都被作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禁区”。他通过研究指出,第二国际无论是正确的方面还是错误的方面,都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都值得我们全面、深入、系统地去研究它,以便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潜心教育、淡泊名利的大先生
刘佩弦是中国人民大学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学研究的第一批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他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深切关怀,精心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
刘佩弦致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起步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人民大学办学的目的是要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因此政治理论课在整个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1950年1月,负责全校各个系科公共政治理论课的马列教研室成立,当时也被称为 “首席教研室”。马列教研室在成立初期,面临着教师“任务重、力量少、要求高、底子浅”的问题,教学材料也十分短缺,一切都亟待建设。刘佩弦作为马列教研室的第一批教师并担任副主任,将精力全部投入工作之中。他一边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一边努力完成繁重的教学与管理任务,出色地兼顾了学科基础知识积累、教学资料编写、学生教学、师资培训等各项工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取得良好开端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刘佩弦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方向定位、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为学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还注重参与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交流活动,曾多次参加高校间的人才培养交流会,并担任了全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他的这些工作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刘佩弦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教学方法。随着教学工作日益展开,他注意到讲课方式、内容照搬苏联经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进而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他十分明确地指出,精通马列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此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思想方法的武器。基于此,教师讲课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具体来说,就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解和国内外工人运动的历史实际、当下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斗争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此外,他还提出了重视授课系统性和重点性的统一、对不同教学对象实施差异化教学方案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他的这些理念在当时“以苏为师”的环境下尤为可贵。
刘佩弦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他关心学生成长,在教学中既强调学生学业水平的精进,又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他严于律己,以扎实的学术积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当时教科书还比较欠缺,教师自行编写的教学讲义就成为教学经验总结和改进的重要问题。他组织教研室其他教师在上课前就将讲义发给学生,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他结合具体经验进一步探讨了讲义与教学的关系、讲义编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等。刘佩弦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始终把传授好知识、培养好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他是我国最早一批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明烛高照、桃李芬芳,他指导和培养的许多学生成长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工作的中坚力量。
刘佩弦淡泊名利,艰苦朴素,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参加革命的老战士,他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在40余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总是埋头苦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开口向组织要条件、讲待遇,真正做到了“荣誉面前不争功、利益面前不计较、困难面前不躲闪、责任面前不推卸”。在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简朴的方式,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离休后,他仍然十分关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无私地将晚年出版的《刘佩弦自选集》的全部稿费捐献给学院,以帮助贫困学生。
刘佩弦用毕生精力践行了何为“大先生”。在革命与战争年代,他是英勇顽强的战士、勤奋刻苦的学生;在和平与建设年代,他是严谨治学的学者、诲人不倦的老师。“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他不仅是业务精熟、擅于为学生授业解惑的“经师”,还是品德高尚、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的“人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他所展现的这些大师风范,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也将永远激励后辈们不断奋斗前行。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