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丨宋友文: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本体论研究

    作者简介

    图片

    宋友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等领域的研究。


    [摘  要]

    本体论追问对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本体论追问,贯通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三大核心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深刻揭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趋势和文明走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化观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统一,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文化使命  文化领导权  文化主体性


    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弄清其哲学基础。从哲学上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既是关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更是关乎人类文明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本体论追问。将这一追问作为一个基本的问题提出来并给予恰当的回答,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重要切入点。这一追问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解决的是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三大核心问题。


    一、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解决的是“我是谁”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如何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增进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成为摆在各个国家和民族面前的一项重要议题。世界文明是丰富多彩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世界意义。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在长期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这种看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与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习近平精辟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就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其中最为深层次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和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是自强不息,永远运动,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另一方面也要包容多样,包容不同的方面,不要随便排斥哪一方面。这两句话,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和精神就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密码,为我们在世界文明激荡中站稳脚跟提供了深厚根基。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不仅塑造了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而且内在地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这一客观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提出的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意义的命题,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从文明的视域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突出特性。“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独特存在方式的集中体现。这五大突出特性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是统一的,反映的是历史必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过程,本身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过程,内蕴着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文化基因。“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正是因为各民族文化相通、血脉相融,才使得“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中最长远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认同。在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中,价值观认同发挥着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当代中国人价值观认同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既遵循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表达。“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要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人人都能感知、领悟、认同、践行,达到“道在人伦日用间”的境界。同时,要注重发挥制度保障功能,建立健全国家礼仪制度、法律法规制度、行业规章制度、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等,利用好重要纪念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归属感。


    二、文化自信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关注文化认同问题的同时,还要关注文化自信问题。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反过来也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那么,什么是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坚定信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强盛,正是来源于其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的充盈高远与守正创新。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始终内蕴一脉相承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立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坚持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文化是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淀而凝结的存在方式和实践成果,它不单纯是被决定的因素,而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能够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塑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深厚底蕴。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标识性概念,它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回答的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并强调文化自信,表达的是我们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在这个信心的背后,是我们对过往历史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从大历史观的视野,尤其是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高度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历史文化基础,为“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作了很好的铺垫。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讲道:“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鸦片战争之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灿烂荣光?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课题进行了很好的回答,而这正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置身其中的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以充分的理论自觉揭示这一沧桑巨变所蕴含的历史规律,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为创新发展中华文化作出历史性贡献。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只有把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统一起来,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其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不仅要有本事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且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具有原理性的理论成果。“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方面,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提出成熟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尤其是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做大做强,同时注重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三、文化使命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弄清楚了我们从哪里来之后,还要搞明白我们要到哪里去,那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如今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充分彰显,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自觉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责任担当。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良性互动。“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角度来说,创造新的历史、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对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些资料显示,十六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百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一百七十三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然而,近代之后,中华文明遭遇西方文明的挑战,开始由领先变为落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党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新的文化使命,都是围绕创造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以彰显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而展开。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一种文明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如若不然,它将不能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习近平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从古代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不断本土化,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主动融入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中华文明在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是在承认不同文明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看到它们的共同价值追求。我们党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同时,中华文明不仅代表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且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其中,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至关重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激活的对象不是腐朽的、已经被历史证明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而是有潜在意义、只是被暂时遮蔽的东西。只有这样的东西被激活,中华文明才能得到真正的复兴,也才能对整个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而这正是中国人应该做的。习近平指出:“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当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跃然纸上时,中华文明的伟大意义就得以真正澄明。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指出:“事物总是发展的。……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总的来看,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增强文化认同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担负文化使命的前提,没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就无从谈起;坚定文化自信和担负文化使命是增强文化认同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本体论追问,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三大核心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一追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中华文明创新发展规律,深刻洞悉中国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贯通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揭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趋势和文明走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化观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统一。



03

2025-11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