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思政课是怎样炼成的:用情授课、用力治学、用心育人

    教师简介:

    谭清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形势与政策教研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基本原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公共性哲学。在《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等期刊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独著《从人的公共性到公共性的人》、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等多部学术著作。曾获2015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入选2017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比赛前夜抽取题目、十分钟现场授课、不得使用任何多媒体设备、比赛过程全国直播……这是一场水准高、难度大、对手强的教学竞赛。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评选结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清华副教授荣获“形势与政策”组教学展示特等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来,谭清华先后给本科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给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思政课,也给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给硕士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专业课程,几乎每门课程,都是好评不断。谭清华也从初登讲台的青涩萌师成长为备受学生喜爱的“明星教师”。

    一、用情授课

    使有温度、有深度的“金牌课程”深入人心

    “怎样才能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欢上、有收获的课程呢?”这是入职以来谭清华始终都在思考的问题。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使他认识到,思政课一定要在“真”字上下功夫,用真情、讲真话、学真理,让思政课既有温度,又有深度,能够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灵深处。面对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是“水课”的现状,谭清华在每次开课前都会预先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力求使学生们在第一节课就获得与众不同的课堂初体验。十年间,谭清华的学生从最初的“90后”变为今天的“00后”,变的是讲台下的年轻面孔和授课内容,不变的是他对学生的精准把握和真心付出。今天,越来越多的热词解读出现在谭清华的课堂中,充满趣味的小辩论让学生们对思政课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平等对话式的教学让学生们对自身的思辨力有了更大的信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已经成为学生们“听不够”的“金牌课程”。

    充满激情的课堂背后,是谭清华对思政课持之以恒的真情付出。“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要让学生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种理论性很强的课上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讲得能够打动人、说服人。”谭清华坚持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理论的深度。于是,每天两个小时的时政浏览成为了他的必修课。这也使得他的课堂上总是充满鲜活的案例,一个个让学生困惑的问题被他用理论的钥匙一一解开。正如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本科生向九胜所言:“谭老师上课从来不会照本宣科,他会结合时政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在他的课上,我们总能听到老师非常新颖的观点,每一节课都很有质量。”

    在本次教学比赛中,谭清华抽到的题目是“部署规划多个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国发展‘一盘棋’”,他通过手绘中国地图,生动地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同时结合港台时政热点,将爱国主义寓于教学当中,巧妙地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十分钟的精彩呈现,是他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教学缩影。

    二、用力治学

    让思政课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独门秘籍”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会教’,更要‘会学’‘会研’。”做一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思政课教师,是谭清华对自己的要求。他认为,要让思政课更具说服力,教师就要对理论进行及时地学习和深入地研究,这样才能更有底气地讲好理论;而要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教师就要不断地总结思政课教学中的有益经验和不足,将课堂中的偶感、偶得转化为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理与方法。

    谭清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学术上的探索使得他的课程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也多了一份哲学的高度。他认为,教学与科研本来就是一体的,科研中的新发现往往会成为课堂上最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的“助跑器”。比如在这次学习四中全会精神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备一堂课”上,谭清华就强调了构建良好的社会制度和制度体系对于建设一个美好社会的重要性。他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总能从自身研究出发,寻找到理论与现实的交汇点,引导学生们对“国家与社会”“政治与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等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自身的研究为他们解答思想上的困惑,帮助学生们更加充分地体悟实践的张力和理论的魅力。

    注重反思也是谭清华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他看来,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索永无止境。哲学专业出身的他既乐于观察,也善于对教学中的现象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探索现象背后的教学规律。在长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谭清华发现要让学生们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同时,面对课程中出现的反面问题,他坚持使用辩证的和历史的分析方法,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的逻辑中讲清楚偶然性、曲折性和不足性等问题,把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纳入发展的宏观视野下来看待。谭清华两次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与全国的思政课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这些充满智慧的体悟既是他用心授课的所得,也是他专心治学的结晶。

    三、用心育人

    以师者初心做好“唤醒灵魂”的青年守护者

    谈到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名思政课教师,谭清华回忆起他的读博时光。在政治哲学的研究中,谭清华发现,古往今来的政治哲学家都有努力改造社会和构建美好未来的政治愿景,而这些先贤与智者往往会把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方式。惟有通过教育实现对人的改造,才能继而往之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因如此,谭清华从人大哲学院毕业后,毅然地选择成为一名“唤醒灵魂”的人类工程师。

    从教以来,谭清华始终严以律己,力争做到习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十年间,他每讲一堂课,都会花三到四天的时间去备课,尽管这些课程他年年都会讲。但每一次的备课,他就像对待新开设的课程一样,总是力求将最新的理论与素材融入教学之中,并且逐字逐字地写好讲稿,这样的授课讲稿经常多达十几万字。

    谭清华充满激情、妙趣横生的课堂每年都会收获大批的“迷弟迷妹”,下课后“难以结束”的讨论几乎每节课都会发生,很多次学生和他交流到深夜,直到楼管反复催促才结束。但在谭清华看来,学生有思想上的困惑,老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解决,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老师就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当老师,本来就是一项良心活”,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对他而言,学生愿意跟老师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与骄傲。

    谭清华不仅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他也用严格的标准教育着他的学生。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在生活上对学生悉心关怀,在学生遇到学业和工作上的困难时及时指点迷津,在做人和治学上则是严格要求,容不得一丝马虎。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丁欣烨说道:“谭老师的勤奋、严谨与谦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每一次与老师的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不仅是我们走上学术之路的领航者,更用行动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每年新生入学,谭清华都会对自己的学生讲述“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道理,勉励学生要踏实为学,坦荡为人。

    一堂好课是怎样炼成的?

    是时光的磨砺、是经验的累积,

    但更多地,

    是付以真情、倾其真心,

    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坚守立德根本,铭记树人初心,

    这便是人大师者的端正本色!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