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学术前沿讲坛系列之“海外学者讲坛”第60期在人文楼800会议室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邀请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卡尔-艾里希·福尔格拉夫博士(Dr. Carl-Erich Vollgraf)作了题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环境图景的修辞学表达”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徐洋编审、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玉兰教授与王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二级翻译尚月明老师担任学术翻译,来自校内外的3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慎萧教授代表学院欢迎福尔格拉夫博士,就学院国际合作品牌项目与福尔格拉夫博士展开交流,并诚挚邀请他未来继续持续关注并支持学院相关外事活动。

主持人:张秀琴教授
张秀琴教授对福尔格拉夫博士在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考证、编辑、研究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与重要贡献作了简要介绍。她指出,作为资深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专家、MEGA2编辑专家和《资本论》研究专家,福尔格拉夫博士具有独到的研究视角和深厚的学术造诣,积累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际马克思主义学界广受赞誉。

主讲人:卡尔-艾里希·福尔格拉夫博士
福尔格拉夫博士选取了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常用且源自德国数百年饮酒文化的德语习语,并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对其展开阐释,从词源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社会主义者习语中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福尔格拉夫博士举例说明了德文习语在外语翻译中的挑战性。福尔格拉夫博士以1933年莫斯科出版的《资本论》(第三卷)普及版中编辑对恩格斯致信内容的不当转译为例,说明习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翻译中的重要性。福尔格拉夫博士指出,习语常被借以表达对政治和人物的看法,这种简洁且连贯的表达形式往往蕴含着社会风貌和阶级图景,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福尔格拉夫博士详细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部分常用习语中的社会与文化意涵。一是1852年马克思夫人燕妮给魏德迈的信、恩格斯1841—1842年写给妹妹玛丽亚的不来梅书信中都曾使用“Hopfen und Malz verloren”(字面意思“啤酒花和麦芽都没了”)这一习语,来表达“希望渺茫,无可挽回”的感慨。
二是1859年恩格斯在给马克思寄酒的复信中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使用“Auf dem Trockenen sitzen”(字面意思“坐在空酒杯前”)这一习语,表达“陷入困境,身无分文”之意。
三是恩格斯曾在1887年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的英文译本的评论、1889年对施莱辛格的批判以及1887年给左尔格的信中使用“Das schlägt dem Fass den Boden aus!”(字面意思“把酒桶的底砸破”)来表达他难以置信与愤怒不满的情绪。
四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中,常常灵活使用“Reinen Wein einschenken”(字面意思“倒纯酒”)来表达“直言不讳、坦诚相告”之意。例如,1865年5月马克思与恩格斯谈及自己《资本论》的写作进展时就表示要给恩格斯“倒纯酒”,即把全部真相告诉他。
五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1860年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以及恩格斯反思《共产党宣言》时均使用“Die Rechnung ohne den Wirt gemacht”(字面意思“没有问酒馆老板就结了账”)来表达“未考虑周全或失算”之意。
六是1871年马克思在给李卜克内西的信中应用“Sich etwas zusammenbrauen”(字面意思“以各种方式掺假而不符合标准、口感不佳的啤酒”)来暗指不愉快甚至危险的事情即将显现。
福尔格拉夫博士特别强调了从习语出发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重要性。他介绍了“Alter Wein in neuen Schläuchen”(字面意思“新瓶装旧酒”)等习语,代指将旧思想或旧内容用新的包装或形式呈现出来,并简要分析了德语习语的语言表现力。福尔格拉夫博士尝试以一种非说教式的有趣方式来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希望借助他们富有感染力的优美语言来帮助大家生动形象地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

学术翻译:尚月明老师
在评议环节,徐洋编审表示深受启发,认为福尔格拉夫博士对于德语的文化历史以及马克思思想的整体阐发都具有深刻见地。他认为,既要重视文本内在的思想也要重视外观的修辞。徐洋编审还通过比较《资本论》中两处德译英、德译中的示例,以及《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文本编排,指出以文学修辞的方式建构文本是马克思写作的一种独特手段。此外,徐洋编审认为马克思文学化的写作方式与今天平铺直叙的写作风格有很大差别,这是我们在深入研读马克思原文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

评议人:徐洋编审
赵玉兰教授充分肯定了福尔格拉夫博士的讲座主题的重要性,她认为,德文中的习语研究具有较多难点,解读文本语气背后的内容则更加少见。今天以习语角度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有助于深入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同时,赵玉兰教授还强调《资本论》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马克思对文本的精雕细琢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因此她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德语,在感悟马克思理论之美的同时感受其语言之美。

评议人:赵玉兰教授
王莅副教授表示,严谨中透出趣味是福尔格拉夫博士研究的一大特色,听完今天的讲座深受启发。他指出酒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不仅可以作为重要的理论话题,而且还和传记学、修辞学的诸多话题息息相关。作为修辞学的重要问题,德国的酒文化成为切入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社会背景的一大入口,这种叙事方式本身也构成今天微观史学研究的重要角度。

评议人:王莅副教授
在自由讨论环节,赵玉兰教授向福尔格拉夫博士提出问题:“如何评价《资本论》第1卷和第3卷的理论地位?”福尔格拉夫博士认为《资本论》第1卷与第3卷同样重要,第1卷讲述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则涉及资本循环的总过程。福尔格拉夫博士强调,对《资本论》的理解必须基于全部三卷内容,第1卷和第2卷都是从静态角度探讨生产和流通的方面,只有在第3卷中才能从整体上获得对资本运作机制的动态理解。

同学提问
与会同学就“如何翻译德文习语‘den Himmel voller Geigen haben(天空中布满小提琴)’”问题请教福尔格拉夫博士。福尔格拉夫博士回答,这个习语表达想象中美好祥和、井井有条的欢乐虚幻的场景,但是这种场景仍要针对现实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福尔格拉夫博士建议同学们查阅一些习语辞典或杜登词典,在翻译时要注意参照上下文的意思。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讲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环境图景的修辞学表达”圆满落幕。


讲座现场掠影

部分与会师生合影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