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学术前沿讲坛系列之“海外学者讲坛”第59期在人文楼十层高精尖会议中心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邀请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传播学院名誉教授海伦娜·希恩(Helena Sheehan)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主持,张云飞教授与赵玉兰教授担任评议人,王莅副教授担任学术翻译,来自校内外的3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慎萧教授代表学院向希恩教授致以诚挚欢迎,就学院国际合作品牌项目与希恩教授进行交流,邀请希恩教授未来持续关注并支持学院相关外事活动。

主持人:张秀琴教授
张秀琴教授对希恩教授在哲学、社会学、思想文化史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做了重点介绍。她指出,作为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希恩教授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文化及社会思想关系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和深厚功底,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主讲人:海伦娜·希恩教授
希恩教授基于其多年对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关系的系统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立场有何独特之处;马克思主义如何既肯定科学的认知有效性,又承认知识的社会建构性;马克思主义内部围绕科学展开了哪些论辩;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知识传统在科学问题上产生了哪些论争;反科学的科学研究现象如何兴起; 在气候危机、未来流行病与核恐怖阴影笼罩人类活动的当下,马克思主义能提供何种启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中国科学及科学研究的塑造作用有多深远等问题展开深入阐述。她从思想史与当代现实的双重维度出发,紧密结合了科学史、社会思潮及政治历史变迁,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复杂关系。
希恩教授阐明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科学”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又以层层递进的追问勾勒出她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她指出,该议题虽长期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薄弱环节”,却正是当代最具现实意义的领域。
她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思想流派在科学史问题上的立场分歧。她认为,科学哲学史上长期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将科学视作经验性研究的立场,二是将科学视作社会建构的立场。她通过梳理从孔德的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费耶阿本德的方法论无政府主义等思想谱系,揭示了科学理性与知识范式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她强调,这种从建构性到解构性的思想范式转变,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内部的认识论危机和精神文化危机。
希恩教授将重心转向马克思主义传统本身,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20世纪英美马克思主义科学家的思想脉络。她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关注达尔文主义的同时,将科学的根源置于社会历史整体中审视,构建了兼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世界观;列宁则在20世纪物理学危机的基础上推动了对科学主义认识论的批判,突显了自然科学的社会历史根源。此外,她回顾了20世纪初苏联与西方世界围绕科学和哲学的标准所展开的论争,生动讲述了1931年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苏联代表团与英国科学家的思想碰撞与历史影响。她还结合自身在东西方学术语境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经历,强调唯有在社会历史视野中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研究的哲学意义。
希恩教授将视野引向当代,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层矛盾将导致科学知识的商业化与人类文明的意义危机。她呼吁学界重视马克思主义在应对生态危机与全球性公共卫生等方面挑战中的思想潜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哲学领域的新生,使其真正成为理解与应对当代危机的重要思想资源。

学术翻译:王莅副教授

评议人:张云飞教授
在评议环节,张云飞教授表示,希恩教授的讲座气势恢宏、思想深邃,从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入手,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的关系,并回溯了其思想史脉络。他认为,希恩教授的相关研究成果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论力量,回应了当代现实的重大议题,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评议人:赵玉兰教授
赵玉兰教授表示,希恩教授的讲座视野宽广,并展现了其深厚的科学史素养与现实关怀。她指出,希恩教授对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立场上一致性的强调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与深入思考。赵玉兰教授还特别提到,希恩教授身上所体现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与学术精神,令人深受感染与敬佩。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就“黑格尔主义在自然哲学领域的意义”、“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方式”、“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如何辩证地把握经典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同希恩教授进行了交流。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讲座“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圆满落幕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