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纪实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研读回顾

    11月6日下午三点,青马研《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以下简称《导言》)研读会议,在人文楼900会议室举办。本次读书会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20级硕士生郑洸宇围绕文本进行主讲导读,并邀请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王莅副教授进行研读评议,来自各个学院的读者参加了会议。

    主持人武姝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评议教师和主讲同学,并对本次读书会的文本导读、讨论发言、观点点评、提问答疑等环节进行了说明。她还表示,希望本场读书会的读者能够在老师和主讲人的引导下真正有所收获,对此次研读文本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有更深的理解。

    紧接着,由郑洸宇作《导言》的导读,他围绕背景介绍、核心观点剖析和阅读收获三个板块进行了导读。

    背景部分,他以史料背景和思想背景为依托,重点解析了德文语境中《导言》的出版线索和黑格尔哲学体系。核心观点部分,他精炼地带着大家梳理了宗教批判的世俗基础、德国的历史特殊性、德国革命和解放的性质、德国彻底革命的可能性四个部分。

    最后,在谈到自己的阅读收获时,郑洸宇向大家分享到:“对于文献我们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毅力与勇气,更要有山不过来我便过去的敏思和闯劲。阅读文本的过程是无人可替代的,这种有所获的喜悦是可以分享的。”

    讨论发言环节,多名读者根据主讲人的导读与自身理解进行发言讨论,老师进行评议。

    蔡汶李同学认为,解读《导言》的切入点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导言》中,马克思提出彻底解放的两个条件:德国哲学作为理论条件,无产阶级作为物质力量。马克思在对宗教批判的归结中提到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的论述,实际是建立了一个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的理论支点。其中既体现了马克思对哲学的现实化的发展,也为深入理解“两个转变”的理论提供了新的启发。

    对此,老师解答到,从“两个转变”理论来解读《导言》是把文章带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来理解的常见思路,这是我们阅读文本时很重要的一个抓手。但是对文本的解读,哲学史只是一个线索。回到文本中,其实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并没有完全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借助后期的文本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等人思想的复杂关系。

    刘涵同学则认为,在《导言》一文中,马克思基于德国的特殊性明确提出像德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后发国家,应当而且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直接实行以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思想与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革命往何处去”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应该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同时,她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就德国问题而言,本篇文本与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到的“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老师则从两个文本面临的时代问题、与黑格尔主义之间的关系等视角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接下来,张艺萌同学提出,通过对《导言》中使用的词语“哲学”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导言》不仅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也在一些角度上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批判的对象不仅是宗教,同时还有制度,并深入到了人的解放的问题中;马克思所说的“为历史服务的哲学”承担的任务是通过“彻底的革命”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马克思对“人”的理解,超越了“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而谈及了与“工业运动”的兴起紧密联系的现实的、市民社会中的人;同时,马克思虽然没有对实践进行明确的定义、没有系统地提出关于实践的观点,但已经展现出一种理论自觉,认为“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甚至还能将之“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因此,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固然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没有实现对费尔巴哈的扬弃,但已经在一些维度上展现出了与费尔巴哈迥异的哲学主张。并向老师提出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消灭哲学”的问题。

    对此,老师指出,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哲学”,就是让哲学成为现实性的存在。首先是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不仅要完成世界的哲学化,而且要完成哲学的世界化。”世界的哲学化是德国哲学的重要贡献,以哲学的头脑把握现实,但把握到现实之后,德国哲学就停滞了,因此还要完成“哲学的世界化”这一任务。其二是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理解,文本中讲到:“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理想。”哲学成为现实的前提是现实本身被哲学化。

    提问答疑环节,张文硕同学向老师提问到,文中提到人的本质的真实性和现实性,这里指的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据此,老师认为,此处是在讲宗教是人的本质,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式。他批判的是宗教作为人的本质的这个错误论断。费尔巴哈讲,人区别于动物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人能创造宗教,而动物不能。但马克思在这段话表达之前阐述的是宗教产生是由于独特的社会现实,是某种不合理不清晰的社会现实造成了人们对社会现实到虚幻的反应。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这一观点归结为是虚幻的形式,所以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指的是,一方面在区别人与动物之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区别人与社会的问题,按照类本质的思路,所有人的本质相同的话,就无法去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这是费尔巴哈在理论中的一个最大的麻烦。对于马克思而言,费尔巴哈对解放德国的方案是去创造一个普遍的爱的宗教,对此,马克思认为这是低于法国大革命的政治革命。这是历史的倒车。另一点,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对德法联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方面。

    崔哲铭同学提问到,对于马克思后来走向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本文对于马克思完成这种转变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以及如何理解“原本”和“副本”?王莅老师解答到,首先原本和副本这个概念来源于对世界的二重化理解。原本和副本大概就是原稿和“copy”这种关系。对于这个理解,我们首先要去理解是谁的原本是谁的副本。这时马克思讲的是要联系资产阶级社会的副本。对于资产阶级所认为的现实东西与马克思所认为的现实的东西不一样。资产阶级时代所有的理论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权利,我们也可将其翻译为“天然正确”,非历史的东西就是天然正确。

    什么意义上而言是副本呢,马克思通过本文和《论犹太人问题》得到的结论就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要强调的一个历史现实其实就是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之后现实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超出了黑格尔的框架,是不能被这个框架包住的,尤其是国家理性并不能去限制住市民社会的发展,因为在这一点上,国家本身走向非理性的极端。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有所阐述。原本和副本是马克思这时对资产阶级所有自我理解的学说的一种总体的指认,为即将开始的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准备理论基础。仅就这个文本而言,其实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还没有完全展开。

    至此,青马研11月份的第一次读书会圆满结束,通过主讲人的导读与王莅老师的解答,相信读者们对《导言》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正如郑洸宇同学所言,文献阅读常读常新,那么通过参与本次读书会,相信与会同学们对文献经典的研读能力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28

2022-11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