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本科新生研究指导课第二课顺利举行

    10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本科新生研究指导课在人文楼十层高精尖中心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位新生导师何虎生教授、杨德山教授、邱吉教授与孙宗伟副教授,以及2016级马院本科生程莉涵、马菲、雷引杰、林子、揭祎琳五位同学,向2019级本科新生讲述研究指导课第二课的内容,共同助力新生尽早适应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

    何虎生教授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党史的组成部分,同时表达了对在座新生的期冀。何老师风趣地指出,大学生活依旧要保持高中的奋斗精神,要保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向上的心态。

    杨德山老师向2019级马院新生提出学术期望,并表达了对大家生活的关心。

    首先,杨老师以人生经历为切口,讲述过往党史系学生对于党史专业的态度,厘清何为真正的历史与党史;其次,杨老师指出历史学对于社会科学就像是五谷杂粮为身体提供养料与滋润,历史学可为人们交际的资源、职业、以及境界与修养;再者,杨老师期许在座新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视野读书,如读国际史、国际共运史、近现代史、苏联共产党史等。

    紧接着五位高年级本科生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心得体会。

    2016级本科生马菲以三年的学习经历,分享了学习、学工、科研三方面的心得。

    马菲同学谈到,要保持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坚持自己的节奏。在学习之余,要学会为他人的成功与优秀鼓掌;针对是否需要加入学生会,马菲同学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怀着敢尝试的心态去接触学工组织;对于科研能力提升,马菲同学建议多向身边的人学习与交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与问题意识。

    2016级本科生程莉涵从实践与思维两方面讲述自己所思所想。

    从实践层面入手,程莉涵同学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培养项目,多去基层锻炼,寓教于乐;从学习层面,程同学以“掌握框架——理解目的——思考应用——集中记忆”的逻辑主线,建议大家摸清知识的脉络,将书读薄,继而将书读厚,最后消化吸收。

    2016级本科生揭祎琳以“大学闯关之学习篇”为主题,生动地为2019级新生展开了大学的学习地图。

    揭祎琳同学一开始便否定了“大学很闲论”,建议大一主攻核心GPA,大三期间分精力辅修感兴趣的专业。针对“4.0限制”,祎琳同学建议新生在学习过程中,正视自身能力差距,多调整状态、学习方法,以提升自身管理时间与规划学习的能力。针对“如何在考场上稳操胜券”,她以“提前意识、全局意识、重点意识、思辨意识、应变意识”五种意识来进行解读,颇有新意。

    2016级本科生雷引杰以“如何奋发有为”为主题,从大学生活、社会实践与学生工作三层面进行分享。

    雷引杰同学指出应对大学生活,需要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在认识与抚平自身的落差感后,继续保持前行的境界。除此之外,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与工作经历,鼓励在座新生勇于尝试、大胆甄别,同时谨记“学习为主,学工为辅”的主次关系,培养自身“一张嘴、一支笔、一双手”的能力。最后,以“美学”思路,建议在座新生学会生活、品味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2016级本科生林子则是以如何过好本科期间学术生活,进行学术经验交流。

    林子同学一语道出生活处处是学问的道理,认为学术生活与日常生活相互依存,又极具张力,因而需要引“他山之玉”,解决两者对冲。由此,首先需要培养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便能握住矛盾症结点,就能塑造知识结构。其次,重视自身研究境遇。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学术经历不同,因而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长开展研究。再者,随时把握时间线。他建议在科研期间要把握住一条时间线,且注意结合一些“生产工具”。

    五位同学学习经验分享后,在座师生进行互动,针对在场新生的提问即“如何处理好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的关系?”2016级同学进行回应,提出理解应以记忆为基据,而记忆应以理解为检验标准,千篇一律的文本无法体现自身思考力,因而要注意培养思维模式。

    邱吉教授结合两名教授与五位同学的分享,归纳出“切入—践行过程—样态呈现”路径。

    邱老师指出个人经验分享,实际上是一种样态呈现,它像一面面镜子供给在座的新生参照。而新生们需要自己去领悟与探寻,培养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独有做事方式,绘制出自己的GPS系统。

    孙宗伟副教授总结出“四个一”,即匹配良好的“一张嘴、一支笔、一双手、一双脚”去学习与践行。

    针对新生分组情况,孙老师提出小组划分并不是“闭门造车”,形成固有圈子,而是应在兴趣培养这一流动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孙老师建议大家,要学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吸星大法”,将每个大师的功力与特长,身边同学与长辈的优点与特长都吸纳过来,提升自己,要转化学习方式。

11

2022-10

- 分享 -